《舌尖》成功并非偶然

28.04.2014  13:07
核心提示:《舌尖2》的开门红引发众多媒体热议。众多评论指出,垂涎欲滴的菜肴伴随着不同群体和地域人们身上质朴动人的故事无一不戳中观众内心。也正是因为能够找到观众的共鸣之处,抛却高高在上的架子,用最真诚的视觉语言打动人心,传递出主流价值观,传统文化,该纪录片才受到大家的热捧。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何新田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见习分析师 时晓飞

(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一、热点事件概述

  综合今日舆情数据,今日舆情热度最高的事件是“内地小孩香港街头小便事件后续”,热度最高的单条网络新闻是腾讯新闻:“云南红河州边境一士兵持枪离队 部队悬赏10万元”。截至今日13时,“《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相关话题位居今日舆情热点排行第三位,已有累计超过2000万网友参与讨论和超过150万条网民评论。

  今日舆情热点:《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

  在近两年的等待过后,《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4月18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和央视纪录频道相继开播,一贯风格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如行云流水的旁白与画面、浓浓的人文情怀,让观众备感亲切。引发众多观众和网民们强烈关注和热议。

  据了解,《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全片共分为八集:第一集《脚步》、第二集《心传》、第三集《时节》、第四集《家常》、第五集《秘境》、第六集《相逢》、第七集《三餐》,第八集则为拍摄花絮。

  二、相关舆情走势分析

  

4月1日以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话题媒体关注度

  4月13日以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话题微博关注度

  4月15日以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话题网络视频指数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4月初以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话题相关舆情热度一路升温。而据《舌尖2》官网介绍,在此之前的2013年1月份,《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启动。当年5月份,“《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官方网站微博便已登录微博平台。2014年4月1日,央视新闻微博预告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即将开播”的消息,引发网民们和众多媒体强烈关注和热议,推动相关舆情热度快速升温。4月1日当天就有超过690篇相关网络新闻。而相关话题随后也成为各类媒体和网络上一直关注长盛不衰的热点话题。相关舆情热度出现多伦舆论关注热潮。

  4月14日起,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亮相戛纳”为由头,各类媒体展开了新一轮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关注热潮,各类相关话题开始被全面深入报道,推动相关舆情热度加速升温。随后的16日和18日,单日相关网络新闻报道均超过2000篇,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的当天(4月18日)相关微博由此前的12万余条暴增至超过70万条。而《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后的第一个工作日4月21日,相关网络新闻更是超过3500篇。显示相关舆情热度达到了一个超高温的全面爆发状态。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节目播出后,在观众中迅速引发了思乡情怀,大家纷纷在网上晒出“家乡的味道”。新浪微博上的#舌尖上的中国2#话题相关微博也已经超过了440万条。而全国各地的网友们则在网络上发起了#帮家乡美食上头条#的活动,相关微博已超过了10万条。

  截止到4月23日)15时,此话题的单日相关网络新闻已超过1500篇,单日相关微博已超过25万条,数据显示,此话题舆情热度处于继续升温的高温状态。

  三、网民观点:美食背后有乡情

  期待节目开播

  筷子说(叶子芳,中华网健康频道美食主题主编。): 【舌尖2故乡大餐,今晚开席!】这种记忆是来自家乡的味道,无论身在何方,熟悉的味道总会唤起故乡的记忆,每逢远在外地的我们回到家,母亲都会亲手做一份家乡菜。下面那道菜能唤起你对故乡的记忆?

  李冰冰(演员):据说今儿晚上不吃饱不能打开电视机,重大杀器《舌尖上的中国》正在出没。嘿嘿,我已经准备好充足的零食,麻溜的坐电视机前了,你呢?

  洲洲李(《领跑》杂志创意总监):《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终于来了,听到李立宏老师熟悉的旁白,莫名其妙的觉得很亲切,一如既往的好看!

  一部很有意义的纪录片

  网友“北方人爱吃面”:这是中国最拿得出手和最有意义的纪录片 

  网友“田中王教头”:我觉得这是中国几十年来,拍得最好的电视记录片!

  网友“Moriarty-要满血复活”:很触动,给央视点个赞! 

  美食背后的故事打动人心

  网友“Anthsly_一寧”:这个系列之所以好,并不是因为一道道美食,而是关于美食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的故事,用美食关注了一个个社会议题。

  网友“Microbloging”:“舌尖”不仅是一部美食纪录片,也是讲述人和故事的纪录片;美食背后那些辛勤、机智的普通人和他们普通却充满温情的故事最能打动观众、引起共鸣。

  美食背后是亲情

  网友“开天剑皇”:很感动,故乡的味道,家的味道。 

  网友“peter狼与小珍妮”:喜爱的原因在于各式传统美味折射的民间人文气息,配上精致的音乐,还有亲切、浑厚的旁白。我们都找到了家的感觉。

  网友“江阴有个小雄雄”:与其说得说食物,其实不如说的说家庭,父母恩情,夫妻情份,全在一道道家乡味的食物中。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妈经常给我做的酱油炒饭,隔夜饭和酱油,顺便加个鸡蛋。--情深不过一碗饭。 

  凸显中华文化软实力

  网友“弗仑岑”:用色香味串起天南地北中国式家庭的组织结构,生活模式和普通人的乐趣...最终都体现于情字--亲情,乡情。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难得的软实力。

  网友“张小妞的夏天”:看了非常感动,中国人寻找了几千年的信仰是家。

  网友“盘锦周恩义”:《舌尖上的中国》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了解文化,饮食和精髓。

  为中国传统文明与文化自豪

  网友“鲨鱼家的沙沙Sha”:看的是食物,讲的是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五千年,传统的文明与文化,这样的中国让我感到骄傲。

  网友“昌大科院装潢122”:我是一名大学生,我认为爱国就是一种强大的责任心,是我从内心深处油然升起的荣誉感。

  抱怨播出时间不合理

  网友“ivyhar”:播出时间一定要这么反人类么?

  网友“常莉莉莉”:我觉得选择那个时间播放就是在拉仇恨。

  网友“CHE澈君”:最大的槽点太短了!!!一周一播太折磨人!

  与第一季节目对比太煽情

  网友“高兴”:改成《眼泪中的中国》吧,更贴切。冲着美食去的,结果看的人人想掉眼泪。

  网友“JJTV新闻多一度”:看得出来,这是个有电视纪录片节操的制作人。但是如果第二部这么拍恐怕会让吃货们失望。吃货们想看的是美食的制作加工过程和美食背后的故事。而这一集来看,已经还原成为了用美食串起来的民间众生相。吃货们看重的食物展示被压缩了。

  网友“昆曲爱我”:我要看食物,不想看煽情。跟第一部比起来差太多了。

  食品安全问题堪忧

  网友“石世桢”:看得见的是色,闻得着的说香,尝得出的是味。但这些都是表面功夫,问题的内核是,支撑色香味的食材有没有重金属污染,有没有转基因污染。

  网友“sarahdaily”: 现在对食品安全不放心,满足了口感对身体有可能危害。

  四、媒体评论:《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美食片

  舌尖2首集开门红

  《南方日报》评论指出,因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被介绍的门店门庭若市,被介绍的人成了名人,被遗忘的美食被记起,第一次发现的美食要想方设法去品尝一番,《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包装成了前所未有的组合式的品牌,激起人们心中的记忆和渴望。如果将这部纪录片看成一档美食节目,其他所有的美食节目都相形见绌,如果将这部纪录片看成一位美食家,其他所有的美食家都黯然失色。

  @央视新闻:舌尖2首集《脚步》开门红,收视率达1.57%,24小时讨论量迅速攀至新浪微博话题榜首位。

  《舌尖2》里有浓浓的乡愁

  独立食评人何伟生在《新京报》发评论《舌尖上的中国还是中国人?》认为,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美食的片子,这部片子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牵动了人们在脑海深处想家的神经。从第一季结束后相关讨论就没停过。很多观众都认为每当说到自个儿家乡美食时,拍得根本不过瘾,但稍事过后,萦绕他们脑海的已经不是食物如何了,更多燃起的是对家乡的思念。美食只是这部片子故事的线索,更深层的是对当下中国社会状况的思考。有评论称,《舌尖》一剧就是那副3D眼镜,让观众的记忆重新生动地浮现在眼前,真实得可以触摸。

  人民网-观点频道文章《口水与眼泪齐飞,<舌尖2>让人更想家》写道, “如果说《舌尖1》让人想家的话,那么《舌尖2》就是让人更想家。它展现的都是这个时代的乡愁与变迁,都是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无数如你我一样的平凡人的故事。有观众说看了《舌尖2》,让人口水与眼泪齐飞,口水是献给美食的,眼泪却是献给故乡,献给故乡的亲人的。在处于时代巨变,城镇化进程一步步加快的当下中国,我们需要这样的眼泪,需要《舌尖》这样充满人文关怀与人性底色的美食纪录片。

  以味诱人,以情动人

  《人民日报》评论《中国故事的诗意讲述》称:“以味诱人,以情动人”是该片最成功的表现手法。片中每种食物背后都有人物、场景、情节等完整叙事。食物只是线索,借由拍摄食材获取、食物制作的全过程,创作人员意欲展示的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坚韧等优秀品质,展示中国人含蓄委婉、难以阻隔的情感联系。

  《新京报》评论《<舌尖2>不流口水流眼泪》中提到,随着节目播出,有观众评价说,这一季的“舌尖”味道好像变了,不像第一季那么疯狂冲击你的味蕾,《舌尖2》的美食里面主人公的命运也更加牵动人心,它从舌尖弹跳到你柔软的心脏,“如果说《舌尖1》能让你流口水,《舌尖2》是让人流眼泪的美食片。”

  《沈阳日报》文章《“舌尖2”让人流眼泪是一种成功》认为,“舌尖2”让人流眼泪是一种成功。在美食报道中融入人物、故事,适当表达感情,更容易勾起人们的回忆,甚至滋生浓厚的乡愁让观众了解另一个群体乃至民族的生活习性、感情世界,让人们更加懂得珍惜和爱。

  主流纪录片也能叫好又叫座

  齐鲁网评论指出,纪录片这一本传递真实严肃力量的电视形式日渐式微。而此次《舌尖上的中国2》延续第一季的火爆给传媒界传递出一个新的信号,说明主流价值观的纪录片同样也能叫好又叫座。

  尽管《舌尖上的中国2》是一部描述食物的纪录片,导演组却在让人们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之外,将人们的悲欢离合,社会的变迁,传统观念的朴素力量等等融入其中。对食物的拍摄其实也是在记录着当下中国社会,贯通历史,折射现实问题。垂涎欲滴的菜肴伴随着不同群体和地域人们身上质朴动人的故事,归国华侨思念家乡的味道,留守儿童珍惜亲情的味道,独居老人尊重自然赏味的态度……无一不戳中观众内心。也正是因为能够找到观众的共鸣之处,抛却高高在上的架子,用最真诚的视觉语言打动人心,这样传递出的主流价值观也好,传统文化也好,自然受到大家的热捧。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并非偶然

  《南方日报》评论指出,从午夜这一被业内人士称为“垃圾时段”开播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已经席卷全国,成为受众最多影响最广泛的纪录片之一。从上个星期开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获得了微博以及微信朋友圈再次开始各种转发、搜寻、讨论,美食再次成为近期热议的话题之一。《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他们真正潜心下来,做得扎实,做得深入,不搞噱头也不戴高帽,平淡平实,但恰恰是这样的纪录片最能打动你我。

  文化的魅力需要深入挖掘

  美食即使是自然的馈赠,也离不开人的智慧,是人的作用,让那些食材焕发光彩,《舌尖上的中国》更是一部中国美食文化史的呈现。文化的魅力,在于它的根源,形成和发展,而不是无中生有的包装或者牵强附会的沾光。我们之所以喜爱这部纪录片,因为它挖掘深入,每一段过程,都能够给你娓娓道来,让你获益匪浅。反观我们现在所面对的美食宣传、旅游宣传,普遍让人失望,东方小巴黎始终不是法国的巴黎,东方伊甸园也终究不是上帝的伊甸园,或许短时间内能够吸引人眼球,但是长远来看,又有多少人能够记起或认同你们曾经的呼号?文化的魅力,如果没有挖掘深入就口若悬河,得到的终究是质疑和不再信任。

  有些地方在做宣传的时候根本不管资源品位如何,一心想要做各种“最”,各种“世界级”,到头来孤芳自赏还浪费纳税人的钱。潜心做学问,永远不过时,美食、旅游的宣传推广,如果能够做更真实的东西,挖掘更深的人文内涵,品牌会逐步树立起来,揠苗助长终究不是好办法。

  从舌尖“吃懂中国”

  @人民日报:【微议录: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舌尖2”终于来了!跟随镜头,观众再次回味故乡和妈妈的味道。更有不少吃货惊呼“大晚上播出是在拉仇恨”,胖纸们“伤不起!”味觉记忆就是这么强大,多年前吃过的美味,历久弥香。那多年后,你还会记得今晚看过的“舌尖”吗?

  @人民网:#人民网微评#【从舌尖“吃懂中国”】美食中,蕴含着对自然的理解、对季节的感悟;舌尖上涌动着家庭的悲喜、时代的变迁。今夜,请电视机前的你备好纸巾,为了口水,也为了泪水。

  @央视新闻:【总导演陈晓卿:通过美食了解中国和中国人】舌尖2延续“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主题,笔触更多用在美食背后的故事讲述和情感酝酿上。

  @楚天都市报:《舌尖2》继续“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强调以美食见人生。

  五、舆情点评:

  《舌尖上的中国》引国内外舆论热议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于2012年推出的一部大型原创纪录片,该片以美食为切入点,通过纪录片影像进行一次中国饮食文化全景式、深层次地人文解读,全片以中华美食为路径,展示了中国辽阔地域的风土人情,将镜头对准中国社会的普通民众,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热情和追求。

  该片一经播出,便受到全国观众的热烈追捧与高度赞扬,一时间成为社会各界、海内外媒体、网络中最引人瞩目的热点话题,取得了空前的社会反响和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国内,随着节目的播出,“舌尖体”、“淘宝热销”、“微博刷屏”等公共话题层出不穷,纪录片第一次成为了全社会聚焦的公共话题,并引发诸多社会现象。在海外,《舌尖上的中国》也在华人社会和国际观众中引发震动,不仅勾起了全世界华人的思乡之情,更成为了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一部“影像教科书”。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卢永春指出,《舌尖》 在网络传播中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成功切合了自媒体传播的平民化特性。 该片从饮食这一日常生活行为出发,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说教式”宣传色彩,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透过一些非主流的边缘人物、小事件呈现社会较为亲切和人性化的一个维度”。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创作者们真正潜心下来,做得扎实,做得深入的结果。美食即使是自然的馈赠,也离不开人的智慧,是人的作用让那些食材焕发光彩,《舌尖上的中国》也是一部中国美食文化史的呈现。文化的魅力需要深入挖掘,而这正是今日中国的一些宣传作品所欠缺的东西。

  《舌尖2》再次深深地打动人心

  4月18日晚,备受海内外各界瞩目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以下简称《舌尖2》)登陆央视。这是时隔两年之后这部人气美食纪录片的正式回归。凭借精良的制作和以央视新闻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大力推广,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引发了全国观众的关注和热议。全国各地热情的网友们怀着对这部纪录片的好感,迅速将“舌尖上的中国”推上了微博热门话题的排行榜,引发热烈讨论。

  首期节目以《脚步》为题目,思考了巨变中国的背景下,大机器文明对农民传统劳作方式的冲击,陕西的麦客成为古老文明最后的坚守者。有媒体评论称,一贯风格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如行云流水的旁白与画面、浓浓的人文情怀,都让观众倍感亲切。

  《舌尖2》的乡愁元素已经深深地打动人心。有评论称,《舌尖2》是真正用镜头向食物背后的人物致敬。相比于上一季,《舌尖2》的人文情怀愈加升华,乡愁成为着力渲染的主题,被一些观众称为 “触动灵魂”,口水和泪水齐飞。看过《舌尖2》的众多网友也为片中满满的人文情怀而点赞,网民们认为节目示了劳动人民最质朴的面貌人,让自己的内心感受到浓浓的爱。有网友称看完首集后印象最深的不是各种美味,而是人情。“喜欢舌尖,欣赏美食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还能看到这广阔的中国,看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真正打动人的永远都不是矫揉造作的词藻,而是普通老百姓最平凡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纪录片应该有的样子。”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网友认为,节目拍摄方式有重人文轻美食之嫌,情感和主题的先行未免过于刻意。一些观众则抱怨讲故事的支线太多,略显喧宾夺主。还有网友称节目忽视了“舌尖”二字,观众更期待的是食物,而非故事。对此有评论指出,“拍纪录片其实就像做菜一样,故事和美食的分量要恰到好处,才能做到美味可口。”

  对此问题,恐怕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该分集的导演李勇了,李勇在解读此节目时称,节目的目标观众群不止是纯粹看美食的观众,“我们一开始没把它当做纯粹的美食节目,还想传达像乡愁、人的迁徙和食物的流变、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现实等”。“《脚步》的定位是想反映人和食物的变迁。人类为了获得食物到远方去或者付出很辛勤的劳动,食物本身也会迁徙流动,这归根到底也和人类的迁徙分不开。我们想表达一种乡愁,想说这是一个巨变的中国,大家步伐很快,为了得到更多也会失去很多。” 在这里我们看到,美食背后的人情、亲情与社会变迁也成为该纪录片创作者和观众们的强烈共鸣。 

  而《舌尖2》播放的时间安排也成为网民们抱怨较多的另一个热点话题。有网友表示,第二季的第一集给人感觉拍的东西太多速度太快,反而让人觉得不够深入,意犹未尽。有些美食的镜头太短,看的不过瘾。还有网友抱怨一周一播的播出节奏太折磨人。对此问题,《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在谈及此问题时则是信心满满地称,国外所有优秀的纪录片几乎都是周播的,比如《人类星球》、《非洲》等。对于周播而言品质是最重要的。

  《舌尖2》的开门红引发众多媒体热议。众多评论指出,垂涎欲滴的菜肴伴随着不同群体和地域人们身上质朴动人的故事无一不戳中观众内心。也正是因为能够找到观众的共鸣之处,抛却高高在上的架子,用最真诚的视觉语言打动人心,传递出主流价值观,传统文化,该纪录片才受到大家的热捧。有网友指出,《舌尖2》通过记录当下中国折射现实问题,获得良好反响说明中国有能力制作出可以与BBC比肩的精良记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