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心头”的文案哪里来? 《舌尖2》陈晓卿:导演自家造(组图)
第三集中的螺蛳捕手是最懂得时令的人。
《时节》导演胡博。
《时节》中出现的美食—九层皮。
从台湾兰屿岛的飞鱼到鄱阳湖边的野菜,从北京上方山的香椿到浙江笋农珍藏的黄泥拱。通过食物,感知四季。2日晚,《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第三集《时节》,因为遵循网友的“意见”,导演组对第三集的内容做了紧急调整,重新剪辑,增加了食物比重。除此之外,台词依旧被观众称赞。
《舌尖2》经典文案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停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时节二字,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中国人讲究按时令吃食物,而不同的食物也在不同的时令产生。只要对自然和时序产生敬畏,每一道菜,每一家人,总会得到最甘甜的回报。
《舌尖上的中国》所掀起的美食旋风横扫全国吃货,不过第二季开播以来,第一集受到空前的瞩目,但细心的观众发现,第二集播出后,《舌尖2》的热度似乎有褪热的趋势,几个被认为是舌尖2败笔的话题再度被提起:怎么感觉说故事比美食更多;剪接太过于碎,看着太累;许多食物都是一闪而过,感觉像凑数。有网友吐槽一针见血:想要完整吃道菜都吃不着。2日晚,第三集《时节》如期上演,针对观众的反馈,总导演陈晓卿称第三集内容做了紧急调整,重新剪辑,增加了食物比重。
记者2日晚也再次跟随舌尖的脚步,发现这一集在食物细节的描述上确实加大了笔墨,从新疆吐鲁番到台湾兰屿;从雁来蕈酱到冻豆腐,依旧是看得人口水滴答,与此同时,《舌尖2》的文案再次被观众啧啧叫好。
《时节》步步都难为拍四季,剧组折腾500天
从《舌尖2》开播以来,尽管收视和关注度持续看涨,不过伴随首开纪录片周播的记录,《舌尖2》的吐槽声越来越大。第一集将社会话题与美食结合,似乎观众记住故事,却淡忘了食物。到了上周第二集,故事不再煽情,但过于零碎的剪辑,让许多食物一闪而过。
2日晚播出的第三集,食物比重明显加多,陈晓卿早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强调,既然观众觉得故事不好玩,就加多食物的比重。为此《舌尖2》的团队还将第三集重新剪辑,时间不到两个礼拜。据了解,包括台词、配乐都进行了部分修改。纪录片频道工作人员称:“时间也就一个礼拜多一点,因为还要做配音,送审等,所以时间比较仓促。”
同样追逐时间的还有《时节》的分集导演胡博。作为《舌尖2》年纪最小的女导演,胡博可谓女汉子与萌妹子的完美结合,她对记者介绍,因为拍摄时令菜,在去年一年的拍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儿就是和时间赛跑,和老天爷赛跑。胡博说,“7集的节目7个导演组,我们是最晚收工的一个组,在3月的时候,我们还跑去牡丹江拍雪山上的食物。“我们是最晚一个收工的,非常紧张,我们都没有一个机会可以做周密的计划,方案确立,开策划会,不到一个星期就出发了。”但是,天不遂人愿的事情经常发生,用陈晓卿的话说,“老天爷却一直在调戏她。她去千岛湖拍鱼的洄游,因为天气的冷暖不定,拍了两次都没有拍到。”
为了拍四季,胡博转战了500多天。为了表现“秋收”的主题,导演组找了四五个省,才找到一家既有梯田又正好有新生婴儿的农家。
文案句句叫好沈宏非把关,台词来自导演组
不管是节目内容被吐槽,还是不满美食遭严重压缩,有一点却是得到了观众肯定,就是片中煽情的台词。“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路”“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点燃炉火端起碗筷,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只要对自然和时序产生敬畏,每一道菜,每一家人,总会得到最甘甜的回报……”
这些被网友称为媲美满分作文的文案,又是出自何人之手?昨日,记者致电导演组,陈晓卿介绍,其实并没有找专业写手,反而都是由各分集导演写初稿,之后由制片人审一稿,最后由陈晓卿和节目总顾问沈宏非把关二审。陈晓卿说:“因为导演们最清楚拍摄的过程,当中的故事也最清楚,由他们写再合适不过。”
除了文案受热捧,《舌尖2》所带动的美食热潮让网络商家大赚一笔。在每周五晚舌尖同步播出时,部分电商都会配套推出舌尖系列美食,包括让观众印象深刻的雷山鱼酱、跳跳鱼、野生花菇等,都已经成为最热门的美食。(记者任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