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推进脱贫攻坚,中央部委出台了哪些新政策?
(记者 侯雪静 胡璐)2017年第一季度即将过去,为完成今年再次减贫1000万以上贫困人口的目标,各部门采取了哪些积极行动?政策如何体现精准扶贫的绣花功夫?
记者梳理盘点各部门一季度出台的扶贫举措,并就今年精准扶贫、精准施策等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
松绑扶贫资金:灵活高效找准方向
今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将增长30%以上。当前扶贫工作的关键是把钱用好,为此,今年初各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在资金精准使用上进一步深化。
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2月6日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将试点范围推开到全部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县。
这一政策鼓励试点贫困县根据脱贫攻坚实际需要,尽可能将纳入整合范围的各类资金“大类间打通”、“跨类别使用”。
“政策为扶贫资金‘松绑’,可确保资金投向最重要的方向、最关键的环节、最准确的对象。”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说。
为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3月13日,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不再对相关资金支出范围作具体要求,而是采取负面清单方式,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换句话说,就是“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了”。
此外,该政策改革资金管理方式,明确提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强化地方对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管理责任。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把资金项目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非常有必要。”汪三贵说,“要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资金就必须有相当的灵活性。”
加大信息公开:为精准施策提供基础
3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7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明确加大扶贫政策、扶贫对象、帮扶措施、扶贫成效、贫困退出、扶贫资金项目安排等信息公开力度。
“加大扶贫信息公开力度,有利于对贫困人口数据的动态掌握,脱贫的及时退出,返贫的及时纳入,为扶贫工作精准发力提供坚强有力的信息基础。”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国宝说。
扶贫信息“晒”在阳光下,可以加强社会监督,有效防止数字脱贫,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国务院扶贫办今年还将加强督查巡查,对去年督查巡查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回头看”,对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易地扶贫搬迁等情况,开展专项督查。
此外,今年政策加大贫困地区信息建设,推动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明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贫困地区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网络全覆盖。
专家认为,互联网打通了贫困地区与外界的“信息鸿沟”,为贫困地区创业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补短板:大病保险、关注贫困残疾人织密保障网
汪三贵说:“当前尚未脱贫的人口是自身脱贫比较困难的,政府应在兜底保障的基础上,再辅以技能培训等才能脱贫,因病致贫人群、残疾人等就属于这类人群。”
针对因病致贫人群和残疾人群,普遍存在医疗费负担沉重这一情况,今年初,各部委出台针对性措施,重点解决医疗救助和减少贫困残疾人医疗康复费用刚性支出等问题。
民政部等6部门2月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救助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有效衔接的通知》,立足于发挥医疗救助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权益的基础性作用。
2月,中国残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6部门和单位印发了《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通过全面落实保障制度,减少贫困残疾人医疗康复费用刚性支出。
巩固扶贫成果,防治老少边穷地区地方性疾病是治本之策之一,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日前联合印发《“十三五”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确定到2020年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状态等7种地方病防治目标。这有利于彻底拔掉致贫病根,确保精准扶贫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