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不惧山高就怕腿软(一线视角)

25.08.2016  19:42

 

选择向贫困开战的干部,在脱贫之前没有脱身一说,不仅要有“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的决心,还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能力

脱贫攻坚,是锻炼干部的“新战场”,也是考验干劲的试金石。这场硬仗,没两把“刷子”显然玩不转。贫困问题由来已久,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对干部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加上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各种制约因素错综复杂,也决定了脱贫攻坚是一段充满困难和考验的上坡路,不可能一蹴而就,热衷于一阵风、走过场的干部迟早会露怯。

近日在乡村采访,深感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精神状态值得关注。很多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的同志,心系群众,迎难而上,善谋项目斩穷根,嘘寒问暖解难题,迅速改变贫困村的面貌。也有少数干部说困难一箩筐,说办法再想想,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谋脱贫谋脱身。

部分干部的精神懈怠,背后有其思想根源。一种是悲观情绪在作祟,有些人认为困难太大、难有效果,不愿意扎扎实实下功夫、踏踏实实出力气;另有少数干部囿于一己私利,总惦念着位子,想着帽子,心思不在村里,把驻村当镀金,工作浅尝辄止,不实不细;还有些干部是能力不足,同时对困难估计不足,工作伊始雄心万丈,可只有三分钟热度,一碰到困难就想绕道,一遇到挫折就畏难而退,开始想后路谋退路。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任何讨价还价余地、必须打赢的战役,并不意味着它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拿下。脱贫攻坚路上,不让一个民族掉队,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难度可想而知;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要找到一条迅速见效又能避免返贫的发展路径,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干部不仅要有“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的决心,还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能力,以实干的精神与智慧为脱贫开路。

俗话说,不怕山高,就怕腿软。带领群众翻过贫困这座大山,也是如此。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脱贫办法也只能在反复的扶贫探索中磨砺出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吉曲乡巴沙村在海拔3800米以上,全村170户中有63户贫困户。驻村第一书记白有成,一一走访贫困户,详细了解贫困状况、认真分析致贫原因,最终找到了增收路径。当地芫根种植业历史悠久,品质一流,但由于市场、销售、种植面积较少等原因,制约了芫根种植业的发展。白有成从销售渠道入手,迎着困难四处奔走,引导村民种植了近27公顷的芫根,一年可增收80万元。当前大批干部奔赴一线,不能满足于来到脱贫攻坚的最前沿,还要学会团结群众、结合实际,想出致富脱贫的良方。

脱贫攻坚是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它意味着,党员干部必须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首先是要负责。今年贫困地区换届调整后原则上领导班子不调整岗位,许多地方对到村任第一书记等也做出“不脱贫、不回城”“不摘帽、不脱钩”等要求。因此,选择向贫困开战的干部,在脱贫之前没有脱身一说。更重要的是尽责。脱贫攻坚的第一目标,并非锻炼或培养干部,而是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完不成这个任务,处罚干部也无济于事。唤醒各级干部内在的历史使命感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担当精神,不仅自己不含糊、不动摇、不懈怠、不推责,也不忘推进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能力建设,才能让脱贫攻坚见到实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记者何 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