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脱贫实践 已摸索出哪些成功经验
俯瞰广安市广安区龙安乡勇敢村,该村被大片的产业包围。勇敢村位于大云山腹地,通过大力发展龙安柚、桃李等产业,2016年人均收入过万,142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掉贫困村帽子。本报记者 李向雨 摄
主持人
侯冲 记者 李淼
嘉宾
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移民局局长 张谷
通江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 杨凌
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村支书 李君
我省贫困人口已减至272万人。353万已脱贫老乡、2437个已退出贫困村,这些扶贫成果能不能巩固,“一帮就富,撒手就穷”的现象能不能根除,关键在于是否已建立起稳定长效脱贫机制。我省这几年的脱贫实践,已摸索出哪些成功的经验?
政府官员和一线扶贫干部有话要说。
记者:建立稳定长效脱贫机制,“牛鼻子”是什么?
张谷:发展产业、解决就业是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要抓好种植、畜禽、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强化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人口真正获得利益。同时加强教育培训,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稳定就业。在产业扶持上,要力争做到“四跟四走”,就是扶贫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杨凌:通江海拔从200米一直到1600多米,生态环境好,为此我们发展巴山土猪、空山黄牛、山地梅花鸡等特色养殖业,还有食用菌、核桃、茶叶、油菜等特色种植业,靠特色和绿色,不断在市场上打开销路,最终促进群众稳定长效增收。
李君:贫困村发展产业要因村制宜,只有把农户和城里人需求链接起来,才能提升价值。我们成立了岫云村土鸡合作社,注册“岫云村”品牌,与全村298户土鸡养殖户签订订单,在成都开了以岫云村命名的餐厅,原料全是村里的农产品。2016年,每户仅养殖一项就增收3000元以上。
记者:在机制创新方面,有哪些探索和突破?
张谷:我省这几年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投资收益扶贫、理财收益扶贫等模式,还创新社会帮扶机制,搭建“四川爱心扶贫网”等扶贫信息平台,实施“结对认亲,爱心扶贫”等公益活动。抓好“四好村”创建、农民夜校等,探索建立内生激励机制。坚持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杨凌:通江全面推行产业扶贫“增量奖补法”,锁定贫困户原有产业品类与规模基础数据,依据贫困程度深浅和人口多少确定奖补到户产业资金额度,80%的资金用于奖补新增产业项目买种子、崽子,其余20%资金奖励发展成效,干好了才能拿到。有个贫困户从两头猪发展到百余头,去年拿回两万元左右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