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整体推进加快实现贫困移民脱贫奔康——广安区扎实开展贫困移民脱贫攻坚工作
广安区有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5座,移民后期扶持人口20453人,涉及28个乡镇、221个村、736个组。其中,移民贫困村25个,建档立卡贫困移民485人。该区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持续专注移民后期扶持工作,2014年以来,广安区将贫困移民扶持工作纳入全区脱贫攻坚统筹部署、整体推进,大力实施住房保障、基础配套、致富增收等工程,有效改善贫困移民生产生活状况,确保稳定脱贫、逐步奔康。
一、坚持“三统一”实施搬迁安置,确保贫困移民住房安全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用新村模式推进移民避险解困搬迁安置,确保建成一个安置点,带动一片产业,形成一道乡村靓丽风景线。
一是统一规划设计。根据城乡统一规划, 坚持移民搬迁安置与产业发展、美丽新村建设、乡村旅游相结合,制定《广安区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由区住建局牵头,抽调专业力量,充分考虑区位交通、基础配套、产业发展等因素,对移民搬迁安置点逐一规划、逐一选址。以打造川东北特色民居旅游发展思路,对安置点新村布局、户型外观、建房面积和公共设施配套等,全面征求移民意见,分别设计了多种安置点平面布局和3种户型,并在集中安置户型组合方式上设计三合院、四合院等,具有川东民居特色的的建筑风格,确保每个安置点亮点特色突出、美观经济适用、符合农村发展趋势。
二是统一项目实施。 区移民搬迁安置领导小组制定项目实施细则,组织技术人员开展项目服务工作,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乡镇作为项目实施主体,指导村级成立由群众代表参加的建房理事会,共同组织群众根据自身实际,自主确定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统规代建、统规联建等建房进行建设。并聘请了有资质的施工队伍,确保项目高质高效实施。
三是统一质量监管。 建立“区乡村”三级监管体系,严格把好材料采购、施工质量、工程验收、建筑安全等关口,区住建局牵头,抽调扶贫移民、发改、安监等部门业务骨干组成质量监管小组,对工程建设进行技术指导、常态监督;乡镇成立项目实施监督小组,组织专门人员全程监工;村移民建房理事会组织威信高、懂房建的群众代表全程监督,确保建设质量过硬。
二、推进“三同步”建设美丽家园,助力贫困移民生活改善
坚持基础配套、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同步跟进,整体提升移民贫困村生产生活环境,助力贫困移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一是同步配套基础设施。 引入社区建设理念,拓展完善移民贫困村安置点功能,大力实施路网畅通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电网通讯“三覆盖”工程。修建硬化公路87公里、泥结石公路31公里,4410名困难移民行路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架设电力通讯线路60公里,所有贫困移民安置点实现了电力、通讯、闭路电视、光纤宽带全覆盖。
二是同步完善公共服务。 按照贫困村“五有”标准,通过新、改、扩建等方式,完善移民贫困村活动室、文化室、卫生室、电商平台、图书室等公共服务平台,确保所有贫困移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等优质公共服务。
三是同步提升乡风文明。 移民推进改厕、改厨、改水、改圈、建庭院、建入户路、建浴室“四改三建”工程。常态整治脏乱差,制定文明卫生公约和农户环境卫生10条标准,建立互评管理机制,定期评比乡风文明。开展法治乡村、调解文化大院建设,出台贫困村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促进贫困移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过上好生活。
三、实施“三工程”促进群众增收,确保贫困移民稳定脱贫
统筹推进贫困移民与贫困户增收工作,通过高效益实施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政策兜底工程,促进贫困移民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一是实施产业增收“造血”工程。 统筹整合扶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产业扶持周转金、扶贫到户资金、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扶持贫困群众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小养殖、小种植等“长短结合”产业,帮助贫困移民增收。强化“龙头”带动,连片标准化发展长效规模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与贫困移民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贫困移民通过土地入股、二次返利实现增收。
二是实施就业创业“生血”工程。 开展就业援助,实施技能培训3500人次,贫困移民通过技能培训实现能力提升。每个贫困村开发护路、护林、保洁等公益性岗位,积极对接驻外商会、产业园区、城乡企业吸纳贫困群众优先就业,208名贫困移民通过公益岗位、基地务工、劳务输出实现就业增收。
三是实施政策保障“补血”工程。 建立享受优惠政策即报即批常态机制,将上级政策全部落实到村到户、完整兑现,实现低保兜底、特困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扶持、养老保险代缴五个全覆盖。率先实行低保、贫困“两线并轨”,残疾农村低保对象生活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70元,临时救助提高到3000元每户,实现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移民兜底保障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