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聚美:为何上市了也难超越唯品会?
据部分商家透露,聚美优品的光环已经备受觊觎,特别是这几年在移动端、开放平台方面的进步,让唯品会这样的“宠儿”也不得不对其持有三分芥蒂。“在唯品会发给商家的‘二选一’名录中,‘矛头’通常会影射到聚美优品。”某网络男装品牌运营主管告诉亿邦动力网。
但尽管如此,在业内人士看来,把唯品会作为超越对象的聚美优品,手中似乎并没有太多“杀手锏”,足以动摇唯品会。
陈欧说,上市仅仅是开始,那么,未来聚美优品和唯品会究竟会走向怎样的竞争关系?IPO后的聚美优品赶超唯品会是仅存理论上的可能,还是另有玄机?且听关注唯品会的某位业内人士一一分解。
聚美优品和唯品会都曾是垂直 B2C 的代表,他们的接连上市,预示着什么?
业内人士: 未来的电商市场不再光是服装服饰。其实以前线下零售已经演绎过这样的场景,3C家电品牌商话语权会削弱,销售通路话语权会放大。
传统企业到达一定规模之后,增速会放缓,但电商因为各种原因,巨头在形成规模之后还能保持较快的增速,规模越大,势能越高,速度甚至不降反增,吞噬小的电商份额。从几家领头的电商发布的财报就能得到印证。所以,垂直领域渠道通路做起来就会变强势。
品牌商时常会表露出爱惜羽毛的心态,在传统线下,由于地理位置的区隔,还是可以做出很多不同的动作。线上则更加透明,信息对称,包括比价行为,反而让平台运营能力、效率的打造这些方面成为竞争力,线下很难复制。
京东、唯品会、聚美能够生存、壮大、发展,做的都还不错,并没有因为天猫巨无霸的存在而消失,反而在细分领域里做得有味道。
聚美优品复制唯品会是为了上市后快速的流量变现,拿钱走人?
业内人士: 第一,大者通吃,品类领先者比较好做。但除非有行政或者权力去干预,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没有一个企业可以持续的垄断。一旦失去竞争,创新、天赋、革命的能力就会下降。IT行业中,诺基亚、微软、英特尔现在日子都很难过。
所以,对于那些第二名、第三名仍然有价值,只要活下去,等待时机,很有可能会越来越好。不要乱来,只要不死,就仍然有机会。
第二,重要的是在目前的消费环境变化中,如何做出新的产品和模式,解决消费者的痛点,、颠覆已有的行业和平台。这是大企业,包括天猫、京东、唯品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一旦大了就没有小的反应速度快,灵活。大和小的企业各有各的难处和问题。
聚美是在复制唯品会的模式,但极少有通过复制成功赶超第一名的例子。想复制唯品会的企业不少,但应该说唯品会的门槛不低,过去那么些年专注的积累和沉淀,不是轻易可以效仿。内里必有奥妙,其实谁也躲不过该付出的成长代价。
聚美的开放平台当然更是要尝试的方向。无非是不断理清平台模式,把价值链的关系、利益诉求点做到极致。单从生意的角度,哪种模式都有机会。大家都是聪明人,讨论的模式也并非“不着调”,各种存在都有其内在价值。
京东早些年拼命投资物流,也有很多人批评,但京东而今就因为物流立足天下。从商业的角度,无论,京东,唯品会,还是聚美优品,都值得尊敬对待。
其实,大家都没想明白,除了天猫的模式之外,还有没有一种平台机制能更有效地实现价值链的增值?。
唯品会给聚美优品留下了哪些空间去做吗?
业内人士: 没有哪个企业完美到没有缺陷,任何一家如果能在关键的环节做到极致,后来者都存在弯道超车的机会。但是没有一家企业觉得大局已定,相当一段时间内,竞争仍然会继续,我们可以拭目以待,看谁的执行力强,看谁犯的错误少,纠正的快。
聚美做化妆品起家,团队有做服装的基因吗?
业内人士: 术业有专攻,行业懂服装的人不少。但是同样一套人马,想在另外的品类上靠简单复制成功,这件事挺不靠谱的。
同时当你对一个行业特别熟悉的时候,你是会有思维定势的,很难跳出来,会本能的否定很多可能有机会的想法。
好的组合是,既要尊重行业经验,同时要跳出行业之外的思维。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方面,年年都在交学费,天天都要学习。
聚美上市还有哪些其他的看点?
业内人士: 早些年聚美优品的运营、利润做得很好,毋庸置疑。但接下来(IPO后),它在运营规范性上要变得收敛、节制、有底线。
化妆品行业潜规则,水货假货可能还是会影响到聚美优品接下来的成长。从它2014年第一季度财报来看,当它透明化、在市场开始“裸泳”,会发现增长同比去年放缓。因为当它剔除了假货、水货,如果大家都按照正规的方式去做,在招商、与品牌商谈判的时候,天猫还是具有领先地位,大品牌更热衷在天猫开旗舰店。
中国水货市场消费者有需求,但是上市公司不再适合做类似的事情。但对另外一个不知名企业来说,这是不是又是一个机会呢?。“屌丝”对价格敏感,当然希望买水货,现在聚美上市之后,规范了,无法再销售水货的时候,会面临一些挑战。
这时候,要关注聚美的客户忠诚度、流失率。
因此,聚美做其他品类的特卖,也可以视作一种结构性调整。其意义不在于服装市场很大,而是自己能不能先活下去。唯品会只不过是运气比较好,一开始选择了空间很大的品类,有了积累和门槛。
从品牌商的角度而言,一盘货放到好几个渠道去卖,也要考虑效率问题。因为货的周转对品牌商很重要,如果东一摊西一摊,效率不高,还要备货,品牌商当然愿意选择效率比较高的通路。这就成了马太效应,商业的本质来决定。
商业中常常有很多假设,例如市场够大,有足够的用户,都是女性生意,做化妆品就一定能跨越到服装。其实,这其中还需要好多的条件的满足。
平台模式靠商家运营,流量是关键,特卖模式靠买手,货品是关键,效率的提升才是真正的门槛,这显然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没有捷径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