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考研人】研考失利者谈研考:“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05.07.2021  17:54

编者: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377万人,录取率约30%,这意味着将有200多万人落榜!历来,聚光灯总围聚在胜利者的周围,而落败者总是面目模糊。鲜花掌声的庆贺氛围里,鲜见失意者的表达。


这一次,们与几位研考的失利者(曾经的)聊了聊,我们知道,面向大家坦诚自己的失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看不见的背后,他们收拾心情,打算未来。他们或毫不犹豫决心“二战”、或转向赛道进入职场,或反复权衡艰难抉择……在他们的故事里,有失意时的自我怀疑,也有不懈地坚持,有短暂的踌躇,也有一往无前的奋斗……他们是平凡的你我中的一个,虽迷茫前路,内里却败而不馁、坚韧无畏。这正是我们想表达的——研考,只是人生长跑中的短短一程,胜利固然可贵,而一时的失利也可能是未来振翅而飞的蓄积。



讲述人 李燕霞  2016级工商管理专业 “人生还有其他的路可以抵达


整个大学,或者说我研考之前的人生都过于顺遂。


高中时,看到《新闻1+1》里白岩松犀利点评,我想成为记者。一进大学,我就加入记者团,从一名干事到团长,拿到了全国高校新闻奖、成都新闻奖。几次媒体实习经历,这些都指向了我要成为记者,因此跨考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几乎是没有犹疑的。但考研失败,打乱了所有的计划,我没有想过会失败。现在回头看,在全盘考虑清楚计划之前,过早地投入一种无效地忙碌都只是自欺欺人。


因为是跨考,备考开始,却一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我在网上看了很多经验贴,也加了很多考研群,考研公众号,跟着网上所谓的高分考研机构学。那种不知所然的迷茫逼迫着自己四处求教,企图复制一种成功。一直到最后自己也没能想好该怎么复习,以为一遍一遍地背书,就可以得到眷顾。而此时一种“这个知识点不会考”的侥幸又如影随形,两种矛盾的心理就这样伴随了我整个备考阶段。


直到初试拆开卷子,我不得不为自己的侥幸“买单”。整张卷子不出意料地考了我预测会考的重点,但是那道25分的大题“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那是我曾经以为绝对不会考的内容,在考前一晚看到这部分内容时我直接跳过。


为什么失败?我想,是因为活在了自我感动里,被一种“我很努力”的假象包围。那段时间,三点一线的生活,恨不得一头扎进书堆里。但是方向错了,哪怕花再多时间也是徒劳。一边被自己的努力感动,一边又心存侥幸认为一些知识点绝对不会考。


355分,查到成绩的一瞬间,连难过的时间也没有。专业课一106分,专业课二120,如果当初能背了那道25分的大题,是不是结果就会好一点?二战,我只想到了二战。不认输的劲儿却缺少孤注一掷的勇气,我选择了在职考研。


一边工作,一边复习的状态又让我陷入了另一种焦虑。好几个晚上,因为处理不完的工作,和相差甚远的进度,自己坐在电脑面前因为考研和工作的冲突崩溃大哭。到最后我还是没能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也再一次没能如愿以偿地拿到那张读研的入场券。


这一次,那种失落感不像一战失败那样的强烈,我辞掉了工作,拿着自己攒的钱去了北海旅行。我永远记得那片被晚霞染红的天空投映在蓝色海域上的治愈,在涠洲岛枕着浪潮声入睡的平静,潜入海底时和珊瑚鱼群相遇时的雀跃......我开始不那么着急着去到底任何一个终点了,并在奔赴下一段旅程之前,平静地和自己和解了。


现在,我已经新的公司工作三个月了。公司有很多985、211院校毕业的研究生,闲聊时会发现,人生不同的阶段又会陷入不同的烦恼,没有所谓的“路下皆坦途”,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奔忙。


公司有一个公认的“大神”插画师,大学学的是施工设计,自学了插画和平面设计,他的电脑界面永远是一些新鲜的技术学习状态,前段时间他开始自学CD4建模和简单的动画设计。这种永远在尝试新鲜事物,不断突破自己并做到最好的状态,让我好像找到了人生的另一解,那是当初迷茫的自己在近乎固执地状态下忽略的:也许,还有其他的路可以抵达。



舒昕 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考研失利 让我学会自我审视


从小,在我妈影响下,我爱看书,也跟着爸妈去了不少地方,仿佛比同学们懂得多点,内心里也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因此也有仗剑走天涯,去更广阔的世界闯一闯的愿望,不一定要有大作为,但一定不能太平庸。所以,我从大一就开始想考研,直到这次结果不甚了了。


我的高考成绩最终差一本线10分,而这个分数能排到班级前5了。爸妈还算满意,但我还是怪自己没有尽力。那时我就隐约觉得,高三学习氛围浓厚、家人全力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还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那我的能力可能就止步于此了,我常常陷入自我否定,这样的心理状况一直像个魅影伴随着我,但是我又不肯服输,就像歌曲《阿刁》里的那句:“甘于平凡,却不甘平凡地溃败。


我从去年3月开始备战考研,也从3月焦虑到了12月26日。我不停地想:“完了,我肯定考不上。”只要当天的学习进度和我事先列的计划有一点偏差,我就会想:“完了”。这样消极悲观、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意识体现在了行动上。越焦虑,我越逃避。我考的是新传,收到的铺天盖地的信息是新传很卷、分数线很高......畏难心理越来越强烈。六月,我换了专业,考马克思主义理论。


换专业后,目标院校也一变再变。朋友说我就是在不停的降低标准。直到考研结束,我甚至都没有去看一眼我最终选定的那所学校的校园图片。


站在大四的当口,我越发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来不再有那么多未知,而是有越来越多的既定。比如,我以后从事的职业已经有了大概几个方向:当老师、当公务员,或者在媒体行业工作。有时候觉得人生已经开始慢慢被限定了,会觉得挺没意思的。


但现在不这么想了,丧是没有用的。即使是现在,我也面临着出国留学、考研二战。每一步看似随意的抉择都关系着整个人生的走向。我还有很多的事情要钻研,要慢慢了解和融入这个社会。最重要的是调整心态,以及调整对世界和自己的认知。我报了舞蹈班、开始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结识新朋友,让自己多观察体验生活的美好,多经历人和事。磨刀不误砍柴工,先找到自己是最重要的。然后再想下一步具体的行动方法。


对我来说,考研这件事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要相信自己,相信一些最朴实的真理。比如,奋斗改变命运,努力就会有收获;比如,意识到作为普通人的美好和可贵、接受失败,并且不把一两次的失败看作对自己整个人的全盘否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会我最重要的事。对自我的审视,也要用辩证的眼光。



蔡莹桥 2014级小学教育专业 “ 三战”成硕


我是一个考研“钉子户”。一战学硕,英语未过线;二战学硕,过线但未达目标院校收分,又因为代码问题错失调剂;三战在职考研,成都大学专硕上岸。


我发现临近毕业,迷茫是种群体性状态。考公、考研、留学或者找工作,每一种都是探索自我、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也应当允许试错,例如尝试不同职业、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等调整。


毕业实习曾分别在小学与教育公司工作过,这些经历让我确定了对教育的热爱。师范学院的院训上写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仅在广度,也在深度。因此,我选择用考研的方式并希望在研究生阶段得到一个更加系统化的训练和深度的学习。


有了这样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同,备考期间没有对选择专业犹豫。只集中精力不断在学习方法上试误和总结。虽然二战调剂失败时,确实非常难过。但后面工作的环境支持在职考研,也还是尽快调整心态开始规划时间与学习计划。


三战时,床头放着项飙的《把自己作为方法》,书中写着,“不要怕边缘,或者知识不够,把自己的不够、天真真实地体现出来,就会很可爱,不要装腔作势。”诚实是我在职考研的信条。如果不诚实,就不能容忍失败。这里的“失败”不仅指“考研结果”,也包括备考过程中各种练习出的错。允许无知,接受无能,宽容失败。诚实面对自己的时间、精力与能力,清晰定位,锚定一个点然后脚踏实地的努力。


二战”与“三战”专业课成绩分别提升看40分和24分。持续进步得益于持续总结,“一战”花费巨量时间看视频讲解,借用室友的玩笑话“每天看你在图书馆,就是带个耳机看视频”;“二战”开始明白背书的重要性,可总觉得自己背得不熟练,直至考试也没完整练过目标院校一套题;“三战”本身时间紧张,也明白薄弱就是练题太少,因此,针对性练题便成了学习的重中之重。


记得一项心理调查显示,人们对于重大的收获或者失败情感,至多持续八个月时间,这之后,人们的心理状态会日趋平静,回归常态。谋事不求易成,“学习是一项持续的事业,他要求人们时刻跳出习惯性常规和自命真理”。但一切改变的开始就是“起而行”。


当初知道这期选题,我就很想讲一讲,我对“失败”感兴趣,准确地说,是对充满韧劲的个体抱有持续好奇。悲观无需天赋,人人都有;消极也无需努力,停下便尾随其后。可即便如此,面对失败的耐心,持之以恒的努力,以及凡事往好处看的乐观心态,这些才是漫漫人类史长河中的闪亮品质。正所谓“知命不惧,日日自新”。人生辽阔,而你走过的路,都算数。


编辑:闵秀玲         责编:陈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