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有良教授带队考察四川“十二五”小麦育成新品种(系)
4月19日至20日,四川省麦类育种攻关和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我校校长郑有良教授与四川省科技厅和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一起,带领四川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种子公司等单位的小麦育种、栽培及推广领域的70余名专家学者赴广汉、仁寿和双流,对四川省“十二五”育成新品种(系)进行了考察与鉴定。
在考察鉴定会的开幕式上,郑有良充分肯定了此次广汉、仁寿和双流小麦新品种(系)的现场展示考察鉴定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这是打通小麦管理者、育种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一次重要机会。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张熙认为,这次“十二五”小麦育成品种(系)在广汉和仁寿两个省级粮食作物高产示范基地的集中展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创新性,为今后确定农作物主推品种提供有力的参考。省科技厅农村处处长吴彬认为,“十二五”小麦育种攻关团队在首席专家的带领下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团队内协作好、创新能力强。
考察组一行在广汉基地,考察了四川平原区以稻麦轮作为基础,结合机播机收的小麦高产或超高产示范片建设中小麦育成品种的展示情况。在仁寿基地,考察了丘陵区旱地套作情况下小麦育成品种的表现情况。在双流四川省良种场重点考察了四川省生产试验和区域试验中小麦新品系的表现情况。在随后的考察总结会上,与会专家对现场考察情况进行了研讨,初步认为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川麦104”和我校小麦所选育的“蜀麦969”等5个品种表现突出,可列为主推品种。同时,与会人员还对当前四川小麦育种和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十二五”四川小麦育成新品种(系)工作取得突破,“十二五”前三年,四川省审定的18个小麦新品种(不包括西昌生态区),在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产量389公斤/亩(最低368,最高408),与“十一五”审定的40个小麦品种的360公斤/亩(最低332,最高379)相比,增产29公斤,增产率达7.5%;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74公斤/亩(最低338,最高405)比“十一五”品种的345公斤/亩(最低309,最高388)增产29公斤,增产率达7.8%。从1984年至今,两年平均区试产量或生产试验超过400公斤的8个,其中近三年的新品种占一半,分别是川麦104、川麦62、川麦64和蜀麦969。小麦所育成的蜀麦969,2013年通过四川省审定,达四川的强筋小麦审定标准,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2013年5点生产试验平均每亩404.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