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翁源青云村传统葬俗回潮 丧葬费用攀高
广东翁源青云村传统葬俗回潮 丧葬费用攀高
1月,广东翁源县龙仙镇青云村村民筹资建设的骨灰楼正式投入使用,村民陆续将先人的骨灰坛放到这里。42岁的青云村民李华(化名)就是半个月前将祖父骨灰坛迁到骨灰楼的。
传统葬俗回潮丧葬费用攀高——翁源县青云村的葬俗变迁
南方农村报讯(记者 刘龙飞) 2014年1月,广东翁源县龙仙镇青云村村民筹资建设的骨灰楼正式投入使用,村民陆续将先人的骨灰坛放到这里。42岁的青云村民李华(化名)就是半个月前将祖父骨灰坛迁到骨灰楼的。
"因为年久失修,祖父的坟已经塌陷了,重修成本很高,而且距离太远,祭拜不方便。"3月28日,李华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在和家人、亲戚反复商量后,祖父的骨灰坛最终被安置到了村里的骨灰楼,这不仅省了一笔不小的费用,也方便以后拜祭。
从传统土葬到强制火葬,从秉持"入土为安"到村民自发筹资建"骨灰楼"安置骨灰,数十年间,青云村的葬俗经历了多次变迁。
葬仪经历几度变
位于粤北山区的青云村现有人口3100多,其中2800多人姓李,同属一个祖先。作为一个传统的客家人山村,丧葬礼俗一直备受村民重视。
据《翁源县志》记载,客家人的祖先是从中原迁过来的,迁徙时,祖先将先人的骨殖用"金埕"装着一同带走,安定之后,再将这些骨殖安葬入土。客家人来到翁源之后,形成了独特的安葬风俗:先将逝者遗体装入红漆棺木中"化埋"到各宗族的祖公山,四至六年后再择良辰吉日起棺将遗骨取出,用山茶油擦净,按照人的蹲姿装入"金埕"找"风水宝地"安葬。
青云村委会主任曾庆福介绍,"化埋"和"安葬"形成了翁源县的"二次葬风俗",与这种风俗相应的,是一套复杂的传统葬俗仪式:有亲人逝世的家庭要到河边跪告河神,并投铜钱"买水"为逝者沐浴更衣;要请八音乐队一路吹奏;逝者埋葬后,子孙每七天须到坟前拜祭,直至七七四十九天后"满七"等。
"这些仪式在建国前比较流行,建国后就简单多了。"曾庆福回忆道。他今年61岁,记忆中只在小时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看过几次完整的仪式,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仪式就变得简单了,"那时受文革影响,再加上村民普遍很穷,一些仪式取消了,只是简单的入殓,请亲友邻里吃顿饭,然后就下葬。"尽管仪式被简化,但当地的"二次葬风俗"还是得到保留。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和村民收入的提高,一些传统的葬俗逐渐抬头。
"办丧事变得越来越讲究。"曾庆福介绍,很多人不仅恢复了以前的一些仪式,还加入了请西乐、立拱门等新做法,而这样的仪式在两次葬的过程中都要举办,并且"第二次比第一次还要隆重"。从2002年开始,翁源县开始推行强制火化政策,当地的葬俗再次发生改变。村民介绍,最明显的变化,是原来的"二次葬"变成了"一次葬"——遗体火化后将骨灰土葬。不过,葬俗礼仪却更加繁琐了,"现在一般人家办丧事都要请几支乐队,主人家请一队、亲房请一队、嫁出去的女儿请一队,另外,有钱的人家还增加了哭丧等项目。"
丧葬花费在攀升
事实上,在青云村葬俗变迁的过程中,村民为葬俗支出的费用也在不断变化。近年来,随着传统葬俗抬头、物价上涨,这笔费用更是不断攀升,增加了村民的负担。
青云村委委员李景厚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前,村里办丧事仪式大都非常简单,费用比较节省,一般是简单办几桌酒席请亲友邻居吃顿饭,请本村几个劳动力将逝者"送上山". "当时村民都比较穷,请吃饭基本上也是这家借点油,那家出点米,几乎全村的人都会来帮忙。"李景厚说,生活水平不高,再加上可能会被当成封建迷信活动,那个年代很少有人大操大办。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社会风气的改变,青云村的丧葬也发生了变化,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仪式越来越隆重,花费越来越高。李景厚介绍,2002年推行火化之前,要搞两次土葬,一般来说,总花费不会低于5000元,这包括看风水,修墓穴的人工费、材料费,购买鞭炮、请乐队等;推行火化后,两次土葬变成了一次,但由于增加了火化、买骨灰盒等费用,村民的支出反而更多了。
两年前,青云村村民李先生一手操办了家里一位过世老人的丧葬。他向记者一一列举了当时的费用:火化费1100元、骨灰盒800元、看风水4000元、墓碑1600元、请人挖墓穴1500元、请乐队1300元、请宴席3000元,加上租车、买鞭炮纸钱等一些支出。"至少花了15000元。"李先生说。
李先生说,火化后骨灰存放不方便,而且费用高,只好土葬了,"村里几乎都是这样做的。"
村庄建起骨灰楼
繁琐的丧葬礼俗和土葬方式,成了多数村民的负担,也给村里带来了隐患。
3月28日,在青云村主干道两旁的山林,记者发现突起的坟墓随处可见,这些新旧不一的坟墓,犹如一块块白色的"伤疤"夹杂在树林中。
青云村主任曾庆福告诉记者,这些坟墓是从建村开始,逐渐累积下来的,除年代久远无人打理的,现在村里现存坟墓几百座,大部分零星分布在各处山林。
"这些坟不仅占了土地,影响了美观,还带来了隐患。"曾庆福说,青云村山地面积较大,植被保护比较好,每年清明时节,村民祭拜时一不小心就会酿成山火,"几乎每年都有山火发生,去年一个村民就在烧纸钱时引发了大火,不仅人被拘留,还被罚款6万块钱。"实际上,针对农村殡葬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翁源县从2006年开始逐渐推行村民筹资建骨灰楼安置骨灰的新风俗,试图让丧葬变得更加方便、节约、安全。
"我们发动村民和乡贤捐了近40万元,今年初终于将骨灰楼建好了。"曾庆福告诉记者,将骨灰安置到村里的骨灰楼,不仅可以节约土地、预防山火,还可大大减少看风水、埋葬、祭拜等费用,"丧葬费用至少可以减少一半以上。"在村民带领下,记者找到了位于青云村主干道附近的骨灰堂:一栋复古建筑,外观格外庄重,左墙上写着"长安楼"几个大字,正面是一个拜祭台,黑色的石碑上刻着一些逝者的名字;在骨灰楼里面,一排排存放骨灰的小格子整齐干净,已有十来个新旧不一的骨灰坛摆在了格子中。
翁源县民政局副局长许先彩说,提倡建骨灰楼有利于改变当地丧葬风俗,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村缺乏土地和资金,建不起骨灰楼,有些村建好骨灰楼后因村民缺乏积极性使用率不高,管理也跟不上。
"总体来说,我们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先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