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四川只能落在绿色发展的行动上

15.03.2016  18:43

本网评论员 王恒、唐羽

一千多公里高度,从太空上俯瞰地球,在微缩景观般精致优雅的蓝色球体上,有一大片深绿色的光块,化身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涵养2.61亿亩的广袤森林,夙夜守护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奔腾。

一千多年以前,在青城山厚重而幽深的山门背后,人与自然长久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观,在此萌芽、生长和勃发,至今滋养着中国幅员广阔的绿色大地。

无论是用物理的精度,或是时间的维度来打量,美丽都是四川的日常颜值,绿色更是四川的基本色系。生活其间的,是这个纷繁世界,最忙于,也最乐于探索、发现和分享自然美好的人群。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可以说,这条绿而美的发展之路,四川并不陌生。但是,登阶而上30余年,四川经济社会已长成巨人,如今进入重要隘口——一些传统产业增长乏力,新兴力量尚在孕育。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仍然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草地湿地退化、沙漠化、石漠化等现象突出,城市雾霾、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接下来,“美丽四川”这条路怎么走?

答案是,只能落在绿色发展的具体行动上。

四川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紧锣密鼓地出台了《四川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等系列文件,表明保护生态环境之决心,体现出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的高度负责任。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署名文章,用“五个坚持”为美丽四川建设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也为四川绿色发展定下了基调、筑牢了底线。

植树节前夕的3月11日,“四川省绿色城乡宣传年”活动又在成都启动,来自四川各市州及各区县的党政领导、企业代表和绿色志愿者等300多人,在启动仪式上共同发出绿色城乡的倡议。

维护好的生态才有好的环境,人类的生存才有尊严可言,否则就只能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在四川,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落地生根,形成了社会各界最普遍的共识。

建设美丽四川,首要是要厚植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改变,管的是全局、根本、方向和长远。对于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大步跨越,同时签下脱贫攻坚“军令状”的四川来说,既要加油,又要换挡,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难度很大,但四川的决心更大。四川省委提出明确要求,各级党政官员必须牢固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以对脚下这块土地负责、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下大气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响应省委号召,四川城乡绿色宣传年正式启幕,将通过全年12项主题活动,广泛深入进行绿色发展的宣传,引导全社会认识绿色发展理念,为四川新型城镇化建设、绿色经济发展,打下深厚的民众基础。

建设美丽四川,核心是要转换绿色发展方式。绿色发展要求经济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方式,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系统的绿色协调可持续。“绿在眼里,富在手里。”绿色发展之路,关联产业广泛、升级空间巨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这些都是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也是四川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选择。“上海每两盏灯就有一盏是用四川清洁能源点亮的。”四川正在积极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打造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加快建设西部碳排放权交易中心。

建设美丽四川,关键是培育绿色生活模式。用绿色理念,厚植美丽四川,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四川人,发自肺腑、源自灵魂的共同愿景,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扛在肩上的历史责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全社会共有,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需要全省上下、各方面都凝聚一心,共同行动,也需要每一位公民从细节做起,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从而实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有时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资源约束更加趋紧、环境污染越发严重、生态系统持续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出发,从美丽四川创造川蜀大地最大的民生福祉出发,大力而切实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