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姓入川 成为第九大姓
在上一期的罗姓介绍中,提到了罗人被灭国后又复国的故事。其实,罗国被楚国灭亡后,罗人就开始了向各地迁徙发展的历史。在四川,尽管一支罗人成为賨人板楯蛮七姓之一,但随着賨人从历史中消失,这支罗人的后裔大都融入了周边的少数民族中。
宋元之前,四川本土的罗姓人较少。如今位列四川第九大姓的罗姓,大都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大批罗姓人入川繁衍生息的结果。罗姓人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
话说当年罗国被楚国吞并后,楚国将罗国大部分遗民迁离罗国。但有一部分罗人没有降服楚国,他们和卢、赖、傅等罗国遗民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四川东部,定居在阆中,罗姓成为賨人板楯蛮“鄂、罗、朴、昝、度、夕、龚”七姓之一。賨人瓦解后,有的罗姓融入到了土家族中。有的继续西迁,成为彝族的大姓。
罗国遗民被楚文王迁徙到汩罗,在那里定居过了一段时期。后来,一支罗人越过罗霄山脉到了江西。据说,罗霄山脉的得名,就与罗国后裔有关。《罗氏族谱》中,有汉代“罗霄”的名讳。再后来,这支罗人从江西经湖南辗转迁入贵州东部、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成为布依族的大姓。
布依族中的罗人,后来形成了罗甸国和罗番。据《经世大典·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记载,元世祖至元15年(1278年),罗甸国主罗阿察等,以及遏蛮军番主罗笃纳土投降。元朝廷在那里分别设立了八番、罗甸宣慰司,在罗甸国设置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又设罗博县,后改为罗甸县。现今罗姓仍是布依族中的大姓,是罗甸国和罗番的后裔。
此外,有的罗人从湘北南迁到湘南,融入瑶族,成为瑶族12姓之一。广西龙胜的白水,保存的瑶族《评王券牒》中,署有罗道门、罗行。原存湖南蓝山县荆竹乡新寨村的《万福攸同,兰桂腾芳》瑶人谱牒中,有罗竹奉。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绢画古地图中,在江华县的潇水支流有一条罗水,是罗人南迁于此而得名。至今,壮族语称田为罗,即山间田之意,说明有一部分罗人南迁到了两广地域。
还有一支罗人迁往西南,从滇东、滇南迁入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后来吞并暹国,合称暹罗,即今天泰国的主体。秦汉到唐宋时期 罗姓人向全国各地播迁
经过漫长的奋斗,罗姓后裔在秦汉之际开始崭露头角。
从三国到南北朝时期,在史书上出现的罗姓名士,大多数是襄阳、长沙和豫章这3个地方的人。如三国时曾任蜀汉太子舍人的罗宪是襄阳人,晋朝曾任武陵太守的罗企生是豫章人,晋室再迁后深受桓温器重的襄阳太守罗友,也是襄阳人。由此可见,当时的罗姓人主要繁衍于长江南北岸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一带。
汉末三国鼎立时期,以四川为主要地盘的蜀汉政权,也出现了不少姓罗的名人。除了上面说的罗宪外,还有曾经谏公孙述归汉的成都名士罗衍、曾以计破益州刺史李特之叛的名将罗尚等。这些史册上的记载,是罗姓在四川发展繁衍的有力说明。
隋唐时期,是罗姓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罗姓不但人才辈出,大放光芒,而且逐渐从两湖和豫章向全国各地播迁,成为大姓。
宋朝时期,罗姓大约有34万人,排在全国第52位。罗姓在江西发展迅速,成为江西的大姓,江西是罗姓第一大省,约占罗姓总人口的38.8%。
罗姓在全国主要集中在江西、四川、安徽和湖南,占了罗姓总人口的70%。元末明初时期 四川是罗姓人聚集地区
由于大部分罗姓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的多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相对不重。元末明初时期,全国罗姓大约有70万人,是排名第24位的大姓。江西仍是罗姓第一大省,约占罗姓总人口的29.4%,但比重比宋朝时明显减少。
罗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南方迁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很明显。全国形成了湘赣浙、四川两大块罗姓人口聚集地区。明朝时,罗姓已分布到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定发展。
《攸县罗氏族谱》中说:“元季末,陈友谅据湖南,与朱元璋争雄事败,元璋纵兵屠戮,湘江两岸,人烟几绝,史称朱洪武血洗湖南。其后,当地郡守招四方之民分耕其地。”
明洪武13年,朱元璋诏令天下:允许农民自行开垦陕甘、湘鄂等地的田地,谁开的荒地就归谁所有,不管原来有无业主,一律归开荒者长期享有。
由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江西一带的农民大量移到湖南,罗姓人也大规模迁徙到了湖南。
湖南罗姓人,一部分是古罗国人土生土长的后裔,但大部分是从江西迁徙而来的。不管是哪一种原因,从外省迁入湖南的罗姓人,都可以说是有意或无意中重回祖居了。其中一些罗姓人的后代,后来又从湖南起程,走向大西南的川、黔、云、桂等地繁衍生息。
明清时期四川成为罗姓第一大省
明末清初的战乱,使四川经济遭到毁灭性破坏,造成四川人口锐减。清廷平定四川后,为巩固政权,让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制订优惠政策,鼓励移民入川,由此形成了清代有名的湖广填四川大迁徙。
原来住在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罗姓先民,大量迁入四川开荒定居。根据赣、湘、闽、粤《罗氏族谱》记载,几乎每个罗姓支派都有人迁入四川,多至几百人,少则几十人。
罗姓先民迁入四川后,分布较广,但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罗姓得到了长足发展,使得四川迅速跃居为全国罗姓第一大省,地位一直保持到现在。
四川罗姓,支系繁多。有的支系多次分支,有的支系交错杂居,个别支系相互融合。川南罗姓入川后,基本上在重庆、永川、隆昌、荣昌、富顺、自贡、荣县等地落籍,然后二、三代再分居附近各县及云贵边界地区,或北上成都、华阳,有的还进入凉山。
入川的罗姓先民大致有几种情况:一是大移民时期,政府组织入川的,如广东的洪德系、昭远系、永达系,湖南的一松系、履道系等;二是罗姓人游官入川,如宜宾县的罗亨支系;三是随军入川后插占落籍的,如兴文县的罗之明系、珙县的罗朝美系、古蔺的罗尽忠系;四是游学入川,如兴文县的罗鸿业系;五是经商入川的、逃难入川的,等等。
入川的罗姓人,大多是湖广籍,以湖北麻城、湖南、广东为主。他们从3个方向进入四川:一是从麻城陆路入川,然后迁往各地;二是从湖南水陆两路,进入重庆、隆昌、泸州、南溪、宜宾等地;三是从广东经湖南到贵州、重庆入川到各地。川南的广州籍、湖北籍、湖南籍罗姓人最多。
此外,从清朝起,住在广东梅县、大埔以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姓人,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罗姓人,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尼)等国家。其中,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108年(1777-1885年)。四川部分地方罗姓字辈情况
江安底蓬一支:廷九辉万龙,文玖金章洪。建志学富德,崇光显安荣,世守其宗煌。
大邑一支:荣仕明文朝,元正万廷玉,成定国家兴。
金堂一支:光朝廷显达,少国世大成,明德永时昌。
什邡瓦窑坪一支:大业千秋谱,同田贯日缘。国家栋梁材,光宗万代贤。
中江一支:月元任仕,天仁文章。学崇先正,才庆明良。华国遂志,承家有光。世维树德,永锡荣昌。
巴中巴州一支:辰梦文兴绍远泰,万天寿日祥光发。鸿开俊彦正芳华,贤才昌盛宗英拔。
平昌一支:元宗占煜宣,建昌广盛传。东太大新永,方山肇俊贤。
南江沙河一支:明云光国运,纲纪绍维新。克金忠和孝,定能安太平。兰桂滕芳远,冷列显丕成。
泸州江阳一支:甫叔仲原必,子政廷文时。应学民其光,启楚永世承。国祚昌天受,先功庆福兴。
古蔺一支:上方开国,贮向干天。文洪自印,两世必廷。昭远怀庆,广玉克明。
泸县五通场一支:正大光明,朝廷凤彦。锦绣文荣,显达玉殿。国泰兆祥,书香万载。德懋邦成,永世其昌。
叙永马岭一支:天绅朝善俊,国正明定安。仁义怀源远,家邦永世宽。
开江普安一支:正一景子,三国大明。洪仁昭治良,道德启文光。福禄天兴顺,万载永发祥。
渠县一支:天金向宇海,廷洪翠大友。英明升富贵,永远长发祥。
宣汉雷家坪一支:东维天明太凤安,廷崇贤士正其山。文人万代家兴发,阳春永远在朝宣。
营山一支:至士家珍永,兴怀国尚贤。朝廷从儒学,锦远维荣先。
乐至一支:有道思宗祖,应永仲自元。文学登正国,启上朝庭宣。大人必才秀,方通九五先。仁义礼智信,一贯复薪传。世代承竣业,裕后克光前。为善增高寿,万古茂明禋。
岳池一支:一进赵崇,积文元仕。应用可必,尚志有兴。华春胜玉,永君开泰。
隆昌一支:彩晖赉应廷,兴万联光成。祖宗德延远,信泽永长存。荣华富贵显,科甲弟功名。
资中银山一支:维坤居川,正直荣昌。天廷光大,永锡文章。
犍为一支:福寿康宁,长久发达。永远光辉,百世荣昌。
蓬溪一支:万年国泰,守经安常。克绳祖武,永振家邦。鸿图肇启,世代吉昌。
宜宾柏溪一支:应之天明生,怀正仕儒清。安帮学朝大,扶世自家兴。
屏山新安一支:天元因有帝,鸿儒浩宗昌。孝永家声正,文诗德泽长。
兴文富安一支:荣金林洪建,文寿世德权。兴华国忠志,福禄永顺祥。
长宁一支:文章朝国家庭顺,盛德开基世道昌。
高县胜天一支:启治学昌,其国应芳。文武裕秀,道德祥光。登科永正,万代荣扬。
珙县洛亥一支:金丝从玉怀,志明忠世代。永远庆长春,福寿得康宁。
筠连巡司一支:天子明维世,代德光祖兴。忠孝传家国,诗书启厚贤。
广安一支:丰尚世君记,廷国万四兴。美德大仁义,文光正永清。
富顺一支:文思明德大,宗泽正为良。汝从曾祖志,万世永联芳。
/四川罗姓故事/
罗姓传奇:两姓合一 两姓一家
在四川的罗姓,多个地方存在着两姓合一、两姓一家的情况,这为罗姓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高县:罗姓与段姓
宜宾市高县胜天乡一带有支罗姓家族,原本姓段,后来改姓罗,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这支罗姓先祖叫段启荣,是明末湖广武昌府的总兵,人称武侯将军。当时的武昌知府叫罗福通,是四川温江人。罗福通有一个独生女儿叫罗妙真,罗妙真自幼习武,长大后嫁给段启荣的长子段成明。段罗两家,结成儿女亲家。
明末天下大乱,罗福通与段启荣商议,由段启荣带领兵马,携两家老小故旧先开赴四川后再作计议。段启荣率众溯汉水而上,一路夺关斩将,不停作战,经汉中、广元杀奔成都,转战川南。终因寡不敌众,战死在宜宾金沙江北岸的江口。
段、罗两家幸存者,逃到当时的下南道叙州府庆符县一甲易俗乡(今宜宾市高县胜天乡)柏林湾藏匿起来。他们掩埋好段启荣的遗体,段姓人改姓罗。后世在柏林湾罗家祠堂一侧的先祖墓前立下一碑,碑碣刻书“皇明大武侯”5个大字,下面是铭文。
这支罗姓至今已繁衍到第14代,人口上千,集中分布在高县、宜宾等地。早年,在胜天乡有“十三支半罗姓”,从猪市坝到观音洞,30里路走不出罗姓的地界,胜天乡集镇过去曾有“罗半街”的说法。这支罗姓还有个称呼叫作“罗家十三支半”,所谓“半”,就是指段姓血统的子孙被看作是罗姓人的一半血统。
值得一提的是,宝成铁路广元境内,曾经有一个小站叫“罗妙真站”,如今已经被取消。当时罗妙真年轻美丽,英勇善战,是军中的巾帼英雄。在广元、江油一带的几次大战中,声名赫赫,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拥戴。为纪念她的英名,老百姓将当地的地名改为罗妙真。
兴文:罗姓与雷姓
兴文县有支罗雷二姓家族,他们同修一个家谱,共用字辈。
明朝末期,罗氏先祖罗扶曾在长沙任官,位居四品,住在湖广省善化县安乐乡雷家巷。罗扶有3个儿子:罗永良、罗永吉、罗永圣。罗扶在任上去世,罗氏三兄弟仍居住在雷家巷。
清初开始湖广填四川,罗氏弟兄入川,随身带有铜版御印的家谱。最开始在泸州石洞乡花园坟居住,后来迁到纳溪泸烟漕,最后迁居兴文县荟灵乡。因人口众多,罗氏家族居住比较分散。
罗永良娶了雷家的女儿,生了3个儿子。因罗雷两姓之间义重如山,罗永良就把三儿子罗洪改为雷姓,改名叫雷旧举。雷旧举没有后人,罗永良的孙子罗芝珍,把长子罗琓续承雷姓,改名雷琓,让雷姓接续繁衍。
/下期精彩预告/
他家境贫寒,却凭借聪明勇敢和一次次战功,成为名震朝野的将军;他晚年写年谱,直言不讳地如实记述生平,曾参加过会党、做过盗贼,坦坦荡荡地把发家史毫无保留地告诉世人;明末战乱,成都文殊院旧佛院被毁,传说他任四川提督时,募款大修……他叫罗思举,清朝时四川东乡县普光寺(今四川宣汉县普光镇)人,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特别致谢/
本期罗姓的采访和资料提供,得到四川罗姓研究者罗富香的大力支持。
本版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黄勇
原标题: 罗姓入川 成为第九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