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语说
(葛生 漫画)
四川在线消息 (詹继放)
——昨天一妹纸叫俺蜀黍,杯具啊!
——尼玛!为虾么MM滴GG是偶老湿?&@#♀Ω……
能看懂吗?有人懂。看不懂也没关系,猜;猜错或猜不出来无关紧要。反正,人家就没想告诉你什么。而且,此类半“天书”似的语句还会不断被创造出来,或蹿红,或销声匿迹。
这就是当下颇流行的部分网络语言。
所谓网络语言,起于部分网民为提高网上聊天效率,或因某种需要生造出来的词。如灌水、美眉、拍砖等等。因其标新立异,且与传统媒体相对老套、动辄说教的用语相比更简洁、生动,迅速受到网民追捧,形成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仿佛一夜间,我们就被互联网包围,且“抗拒是没有出路的”。互联网快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其革命性的“互联”特性,使人们的交流或“发声”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得益于这个平台,网上论坛、聊天、微博(信)等等“风光无限好”。那些现代版的“仓颉”们,也有了用武之地。
互联网千好万好,说到底还得人来操控。网上的内容,也完全取决于人。人是具有多面性的,往白了说,创造力和破坏力都惊人。不加约束或自律,前景多半不妙。譬如网购和网银,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涉及资金安全等诸多风险。
具体到网络语言,因网民对新网语的“创作”几乎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已有人发出“从严管理”的呼吁。这似乎言重了,但像当下这般“人人都是仓颉”,也不能说正常。
话要分两头说。从规范用语的角度讲,很多网语的确称不上“规范”。不过,字和词都是造出来的,还要与时俱进。网络是个新事物,不仅要更宽容,还要给网民留足发挥和创新的空间。在网上聊天、吐槽时用些网语,毕竟不同于正式出版物。既要“严谨”,还要字斟句酌,太累。更何况,像“给力”、“点赞”、“打酱油”等网语形象且生动。拔高些,还是对汉语的一份贡献。
可惜,那类网语太少。更多的只是图好玩,或者说是为吸引眼球的哗众取宠。既无创意,也没半点文化含量。最常见的,是用同音字替换某些常用字。如马马(妈妈)、山洞(山东)、老湿(老师)、蜀黍(叔叔)、含累(含泪)等等。此类网语多短命,于是,“马马”很快变成“麻麻”、“蚂蚂”。结果,“马马”搞不懂“麻麻”,“麻麻”不知道“蚂蚂”……一群“假天真”在缠绕。
至少在我们能看到的将来,语言仍是人们交流的主要载体,那个载体功能,以绝大多数人都能看(听)懂为前提。一味追求怪僻,还自以为时尚,和硬将袜子说成领带、套在脖子上招摇过市是一回事。既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更是作贱自己。
适度规范是文明社会的标志。即便玩,也不能离谱,还要顾及他人的感受。网络有其特殊性,网民发帖前既没人把关,更无“差错率”之说,自律尤为重要。试想,比如报纸,如果A网民别出心裁地将其称为“豹子”,B网民不认账,偏要写成“包子”,“&@#♀Ω”之类的也满天飞,网络离垃圾场还有多远?
此言绝非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