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网格化管理 在摆龙门阵中解决社区事务
记者李丹
社区工作向来琐碎,在白佛村,流动人口更是常住人口的6倍之多。作为社区书记,今年46岁的胡凤琼,带领20余名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创新管理方式,通过实行“网格化”等方法,形成符合涉农区域的社会实际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
整个武侯区机投桥街道白佛村面积只有0.45平方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有常住人口859人,外来人口4532人,是典型的城郊结合部。为了加强管理,从2011年开始,白佛村村委会积极探索创新村级社会管理模式。“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网格化管理。”胡凤琼介绍,针对辖区流动人口数量与常住人口数量的巨大落差,白佛村将全村划分为4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名固定的村委会干部负责。每个网格再细分为三个片区,由片区党小组长、妇女代表等具体负责,“这种方式保留了乡村自治的特色,而且网格负责人都是社区中的人,本来和居民都很熟悉,开展工作也顺利很多。”
此外,白佛村再将原有的社区工作站、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综合工作站等整合成综合服务管理站,承接政府“下沉”的就业、计划生育、教育等39项社会服务事项,一岗多责、一人多能,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现在一个站就能把所有的事情办理好,既简单又方便。”前来办事的白佛村一组村民王亮感慨。
胡凤琼的日记
我在白佛村工作,已经有21个年头了,一步步从最基层做起来,所以现在社区工作的流程都非常熟悉。后来的体会是,好多社区工作是很繁琐,就要换一个方式来做,比如摆龙门阵,现在都是摆着摆着就把事情解决了。
我们这个辖区面积不大,但流动人口很多,确实给工作带来不少难度。商量后,我们决定采取“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方式。工作中,网格负责人出去居民家中时,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就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全部登记在本子上,回来再按照类别区分来处理。
整个村委会只有24名工作人员,大家都是老居民了,和其他居民也很熟悉,各种工作做起来也是比较顺手。反而现在最大的难度,就是辖区的土地,以前全部租给别的企业,租金很便宜,现在要发展,就是挺头疼的事情,这也是我们村委会明年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