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的四川行动

27.08.2015  17:58

  人民网成都8月27日电(宋艳 邹红)夜色下的成都东湖公园,有不少夜跑者,家住附近的市民侯孝海便是其中之一。已快50岁的他,每晚7点准时出现在东湖湖边,“在自然环境比较好的地方,跑起来比较舒服。瞧,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夜跑队伍中来了。”

  休息之余,候孝海凝望着眼前的湖光景色,感触颇深。“成都有个词叫‘巴适’(安逸),我觉得现在在成都生活就很巴适。有很多免费公园,这对市民来说,绝对是好事!”

  再往南一点,住在成都市双流县的梁女士,每晚带着孩子在中心公园散步,已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侯孝海湖边夜跑的“巴适”、梁女士公园散步的“习惯”,只是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就的一个缩影。四川扼守长江、黄河上游,地理位置特殊。守好一方碧水蓝天,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四川可持续发展,牵系9000余万川人以及兄弟省市群众福祉,维系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

  重任在肩,时不我待。四川省委响亮作答:围绕建设美丽四川的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一场碧水蓝天保卫战在四川大地打响。

  图为遂宁八大奇观之观音朝觐胜地——灵泉寺。(遂宁市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规划:高位谋划,高点着力

  今年3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开放日,省委书记王东明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四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既要金山银山也有绿水青山,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水。

  早在2014年2月,四川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就突出强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力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全会还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完善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科学划定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资源利用红线,建立耕地保护红线制度。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及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会商机制。取消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制度面前体现着四川省委对生态建设的高位谋划。四川省社科院学术顾问、研究员杜受祜认为,把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定位在解决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真正体现了问题意识,抓住了四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牛鼻子”。

  川内经济发达的成(都)德(阳)绵(阳)地区,聚集了全省六成以上的人口。而成都一城所承载的人口、雾霾天气等压力,致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格外凸显。

  环境倒逼机制推动着成都经济的转型升级。根据规划,成都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模式: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明显提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形成、体制机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成都锦江区,作为全国中西部首个通过国家级生态区验收的大城市主城区,率先在成都建成集生态保护、都市农业、自然景观、科普教育、休闲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白鹭湾湿地;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模式已进行4年,目前不少居民参与其中;制定实施的“生态建设行动计划”,注重城市景观整体设计,着力体现城市特色和品位。

  作为成都的卫星城,温江区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生态自主,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企业与企业合作、政府与公民合作的方式,以生态自觉引领绿色可持续发展新常态。

  除了成都市,德阳市的探索步伐也是稳健而坚定:从全省率先试点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到建立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制度;从建立实施重点流域水质超标扣罚制度到建立跨区域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合作机制……

  在四川,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全面推进。

   生态变革:走绿色发展新路

  2014年3月29日,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开班课上作出分析判断,发展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必须主动转方式调结构、走转型发展之路,“不能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即使牺牲一定速度也要下决心转方式调结构”。

  淘汰落后产能,节约资源能源。2014年4月,《2014年全省工业节能减排推进意见》发布,明确制定大气净化产业发展路线图,全省2014年—2015年单位GDP能耗年均降2%。一年来,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全省积极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

  实现有序“退”的同时,念好“进”字诀。四川省委、省政府从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筛选确定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尖子”着力培育。“优中选优”,促进产业迈向高端。

  雅安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如何充分利用好生态品牌?四川省副省长、雅安市委书记叶壮有着这样的雄心壮志: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继续守住雅安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

  依托幸福美丽新村、特色风情小镇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乡村度假旅游,雅安生态优势正在释放“红利”,真正实现“旅游富民”:竞相争艳的梨花、桃花、大樱桃花,让汉源县的乡村旅游持续升温;在春茶飘香的名山区,茶商们把优质的蒙顶山茶运送到全国各地,蒙顶山茶品牌正在提升;昔日的震中芦山县,10平方公里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已然成形……

  “既要做大做强产业让群众增收、同步奔康,还要留住清风雅雨,蓝天白云,回应挑战的路漫长艰辛!”这是叶壮描述的奋斗愿景。

  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是阿坝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换挡转型升级的重大实践课题。

  “生态是阿坝州的立州之本和发展生命线。培育生态产业,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所在。”阿坝州州委书记刘作明在阿坝州十届五次全会上表示,阿坝将着力从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加快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建设清洁能源生产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五个方面探索发展新路径。

  四川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淘汰落后产能,节约资源能源,更在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是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