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文化企业“抱团”探路 一条走廊多重辐射
草编《溜索》
刺绣《口弦》 漆盘《沙朗》四川在线消息 (四川日报记者 朱雪黎 裴蕾 摄影 朱雪黎)“好气人嘛!”11月7日中午,北川巴拿恰商业街一家小饭馆内,古羌水磨漆传承人朱红志翻出受骗短信,向同伴吐槽上月被假订货商骗了6000余元的遭遇。骗子抓住文化企业想多卖产品的诉求,以有大量采购为诱饵,用“要样品、请吃饭”等手段,骗取样品、礼品,拿餐厅回扣等。这类骗局,古羌草编传承人黄强也多次遭遇。这次北川非遗传承人聚在一起,商议汇编受骗经历,揭露骗局模式,“抱团”防骗。
这只是绵阳文化企业“抱团”发展的一件小事。作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辐射区,绵阳大作“抱团”文章。他们希望借此抓住走廊机遇,让辐射效应从北川、平武,扩散到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上来。
造平台:成立协会全球“赶会”
今年,绵阳北川羌禹文化主题公园——梦回巴拿恰和走马羌寨羌绣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双双入选“2014年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在平武县走马羌寨,负责人沈艳燕分享了她的入选体会:参加国内外高水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是做大文化企业的必修课。
小文化企业如何赶会参展?绵阳探索出一条快速通道。
去年5月,绵阳在全省率先成立文化产业促进会,吸纳了全市近500家文化企业,专门组织企业到各地“抱团”参展。“每次协会都会提前安排通知。展台太贵,协会还组织大伙几家分摊,合理布局,共用一个展台。”截至11月,黄强通过这种方式已参加了全国近20场展会。如7月西安的中国西部文化博览会、9月济南的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10月的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等。在他看来,参展除了扩大宣传和销售,还能取到不少生意经。“你看,这个竹编包装,就是我从义乌学到的。”
通过参展,朱红志的古羌水磨漆艺,仅今年就被山东、广东等10余家媒体报道过。“销路也好了许多。”他笑称,自己找上门来的客户,除了个别是骗子,更多的是真买主。
除了国内的展会,绵阳文化企业也早将目光抛向国际舞台。通过协会和自贡灯展企业接上线,今年,黄强将有3万余件草编昆虫到荷兰、比利时等地展销。
“协会未来将重点着力搭建投资融资、政策服务平台。”绵阳市文化产业促进会理事长马宗舜表示,他们希望通过组织开展文化企业宣传展示、文化产业项目培训、学术交流、建设文化产业项目库等系列活动,最终实现文化与企业接轨、资源与产业接轨,实现资源向经济转化。
汇创意:融合发展互惠互利
羌族画家李云川、范芸芸夫妇,2010年开始挖掘羌族文化,梳理出抱蛋、沙朗、口弦、羊皮鼓等12个符号,结合当代美学创作出12幅画作。今年,他们又将画作画上青花瓷器、木雕等文创产品。“我们之前和北川药王谷景区合作,开发了一系列车挂,几个月销售了近3万件。”市场的认可,让李云川创意爆棚,也让主打羌文化的企业看到了新的商机。
“很多本土企业找到我们,希望把我们的创意,用在他们的产品上。”范芸芸告诉记者,今年底,他们将与北川仅10家文化企业合作,成立创意工作室,专门为非遗项目创新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如今,与古羌水磨漆合作的莎朗漆器座盘、与当地羌绣企业合作的羊皮鼓双面绣等产品,已完成开发,只待批量生产。
除了创新产品开发,绵阳的文化企业也在思考如何更好走电商?“单价单户走电商势单力薄。”说起走马羌寨的电商路,沈艳燕感慨万千。曾自己做过网站,也曾和大电商品牌谈过合作,但目前的销售情况都不乐观。
“我觉得我们可以抱团去和大电商平台谈合作。”黄强希望,协会未来能打包本地所有文化产品,和京东、天猫等建立经销合作。“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我们专心做产品,拿提成。这样不挺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