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小拘所有大作为 创造三十余载平安奇迹
“从拘留所始建以来,到今年已经连续34年监所安全零事故和队伍零违纪!”绵阳市拘留所坚持遵循“惩教并举、教育为先,以人为本、安全文明”原则,逐步建立起了具有绵阳拘留所特色的管理教育模式,成功教育感化了一批又一批的违法失足人员,取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双丰收。截至目前,绵阳市拘留所连续2次被公安部评定为全国标兵拘留所,连续7年被公安部评定为全国一级拘留所,连续13年保持“四川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精细化管理筑牢安全防范之门
“这里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绿色植物遍布所内,每个季节都有鲜花盛开……”初冬的绵阳市拘留所内充满谈谈花香味,高墙之内的良好环境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拘留所长向性伟介绍,该所始建于1979年,现有民警15人,全所占地面积7768平方米,有标准床位制拘室28间,并设有询问室、亲友会见室、网上远程视频会见室、和谐调解室、爱心屋、文体活动室、道德讲堂会议厅等,年均关押量超过3500人次。
“安全”是监管场所永恒不变的主题。2008年以来,绵阳市拘留所不但升级了监控、门禁、巡视、报告、对讲、电化教育、语音播报、信息管理系统,还自主研发“被拘留人管教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将收拘、出所、查询比对、巡视监控、风险评估等管理教育融入平台,实现了对被拘留人全天候全方位管控。
该所按照“静态动态两步走,三级管理分色控”的思路,全面实施被拘留人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被拘留人入所时,首先由收拘民警依据其违法性质、生理状况和身份特点等22项指标,提出轻度风险(绿色)、中度风险 (黄色)、高度风险 (红色) 三个等级的初评意见,报带班领导确定。被拘留人在所期间,根据对方的现实表现、身体情况和心理测评等30项指标,做出维持或变更风险等级决定,将被拘留人的姓名照片、风险评估等通过信息平台,显示在监控、值班等岗位终端上,形成时时提醒、动态管控。
“请大家对昨天的工作和安全等情况各抒己见……”向性伟和政委廖保泉每天都要组织民警召开交接班例会。值班民警首先通报情况:当日新增拘留人员17人,无人员出所,31名被拘留人情绪稳定,表现良好。在每日例会上,民警重点会对安全工作开展预想预警,达到人人知警情明重点、个个懂方法会处置目的。
除了每日例会外,在这里还有许多“规定动作”:带班领导每天不定时巡查民警履职尽责情况和被拘留人情况;民警对被拘留人做到入所24小时、三日内、周五及节前、出所前的“四必谈”;主管民警每天对拘室安全检查一次,分管所领导每周组织对拘留区安全检查两次,所长每月组织对全所安全大检查一次……
该所的拘留区分为了宽管区、普管区、严管区三类,根据被拘留人性别、年龄、违法性质等进行分拘留区分拘室的分类管理。按照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绿色”对象列为宽管,“红色”对象列为严管,“黄色”对象则列为普管,实行常规管理。
值班民警、管教民警和带班领导每天根据《被拘留人日考评制度》实施考评,并依据考评结果动态调整处遇级别。如连续3天被确定为A的,可以申请宽管;对连续3天被确定为C的,则实施严管;对在所期间天天获A的,酌情给予奖励。此举在调动被拘留人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人为本打开被拘留人心灵之门
“爸、妈好!拘留所警察对我很好,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错误……”在去年中秋节前,因持刀伤人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15日的小唐坐在网上远程视频会见室,通过互联网与自己的亲人进行交谈。
26岁的小唐说,以前认为自己是一名遵纪守法的好人,结果那晚喝了酒一时冲动,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刺伤了人。想到自己成为了蹲“班房”的“坏人”,小唐情绪十分低落。
小唐入所后,被列为“黄色”普管对象。随后,民警多次找他谈心,打消了小唐的一些错误认识,他将10多天的拘留时间当成反思错误、学习提高的过程。根据小唐的良好表现,民警后来将他调整为“绿色”宽管对象,这让小唐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更高了。
几天之后,远在盐亭县的小唐父母亲通过互联网提交了“网上远程视频”会见儿子申请,拘留所很快答复:符合条件,同意视频会见。
小唐在视频上见到双亲和妹妹时,顿时泪流满面。会见结束,他眼中含泪向一旁的民警深深鞠了一躬,“感谢拘留所警察没有把我当坏人,我在这里真实地感受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关怀,是你们挽救了我!”
据了解,2010年6月,绵阳市拘留所在原“智能电话会见室”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建成了网上远程视频会见室,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和申请会见事项,链接在“绵阳市网上公安机关”页面。这一人性化举措解决了部分被拘人员家属、亲友因在外地,会见时路途遥远、经济条件差、交通不便等实际困难,让被拘人员与家属、亲友在家中或家门口就能“见面”交谈,既保障了被拘人员的通信和会见权利,又拓展了教育、感化、挽救被拘人员的渠道。
除网上远程视频会见外,拘留所还自主研发了互动短信平台,凡愿意由拘留所帮助通知亲属的,拘留所民警会将对方提供的手机号码等相关信息录入平台,在被拘人员入所、在拘、出所等时间节点,该平台自动发出短信,告知亲属相关情况和规定的会面时间、手续流程,并提供咨询服务。
“总担心儿子被关起了会吃很多苦,现在我放心了……”在拘留所见到儿子后的老杨心情激动。老杨的儿子违法被拘后,他就收到拘留所发来的手机短信,说小杨已平安到达该所执行拘留,民警将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家属可在规定时间到拘留所会见或申请网上远程视频会见。老杨表示,在这样正规的拘留所里接受教育,对孩子很有帮助。
近年来,绵阳市拘留所采取一系列人性化举措教育感化着被拘留人员:在每个拘室增设了热水淋浴设施;在周末及节日改善伙食;遇有被拘人过生日,则特别增加一份生日餐;根据不同违法行为,开展图文并茂的“违法成本”教育等等。
该所对拘留人员在人格上尊重、生活上关心、健康上关怀、教育上耐心、管理上细心、心理上疏导,坚持宽严相济,寓情于管,寓管于教,把“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人性化执法理念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使一大批违法人员走向新生。
高墙内的调解 架设沟通桥梁化干戈
高墙之内对被拘留人宽严相济、真情感化;高墙之外,拘留所民警则采取“回访”、“节日前看望”等方式,了解拘留期满人员的现实状况,为对方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目的就是千方百计防止他们再走弯路。
向性伟说,许多人因为矛盾纠纷,一时冲动违法被拘留,民警尽力为他们解开思想疙瘩。但是,一些复杂矛盾纠纷,不会因为当事人已拘而烟消云散,如何防止他们出所后重走老路,甚至升级到犯罪?拘留所民警除坚持“回访看望”外,经过反复调查论证,在所内专门建立了“和谐调解工作室”。 调解室直接设在拘留所里,被拘留人与他人的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高墙之内,这在全国公安监管场所还没有过先例。
“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走进这间敞亮的和谐调解工作室,几幅醒目标语便出现在眼前,墙壁上的“调解工作流程表”、“调解原则”一应俱全。该所遵循“合法、自愿、公正、公开、及时、教育”原则,联系预约矛盾双方,在违法一方执行拘留期间来到调解室,通过推行以法警醒、以理规劝、以情互动的“化解矛盾纠纷三大技战法”,创造性地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去年1月14日下午,唐姓兄妹从绵阳市游仙区赶来市拘留所,专门送来了一面书有“真情沟通促和谐 矛盾化解暖人心”的锦旗,对民警再三表达感谢之情。
事情起因还要从2012年12月14日说起,拘留所在这天收拘了被法院送来执行司法拘留的王某。王某入所后,主管民警张永武了解到,他在2009年因交通事故造成唐姓兄妹的母亲瘫痪至今,法院判决王某赔偿37万人民币。由于王某几年来拒不履行法院判决,才被司法拘留。张永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开展了法律和道德教育,王某看到拘留所民警如此用情、用心教育自己,使他明白了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背负道德、良心债比欠钱更让人难以承受,提出愿意与对方沟通,提出解决方案。
拘留所立即联系到法院法官和唐姓兄妹,来到了拘留所和谐调解工作室开展调解工作。双方当事人在拘留所民警和法官的见证下,心平气和阐述各自的困难,并最终达成谅解。当天,王某便先行赔偿8万元现金,双方还就履行判决期限达成一致协议。三年来首次收到了赔偿款的唐姓兄妹热泪盈眶。
王某表示,原来矛盾的双方态度都不好,他抱定“就是让他坐牢也不赔钱”的态度,打算逃避到底。在拘留所民警的帮助下让自己认识到错误,并最终在所内与对方达成履行赔款的协议,这让他没有想到。
2013年1月11日,拘留所民警又专程看望慰问了唐姓兄妹瘫痪在家的母亲,让老人感动不已,专门吩咐儿女制作了一面大红锦旗送到拘留所。
自2010年初“和谐调解工作室”设立以来,该所已经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60余起,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公安部监管局充分肯定了绵阳市拘留所的“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所内”的做法,向全国拘留所系统推广“绵阳经验”。
绵阳市拘留所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树立“理性、平和、公正、文明”理念,不断推进监管工作,成为全国公安监管系统的一面旗帜,去年4月该所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日前,公安部监管局、四川省公安厅监管总队又先后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拘留所和四川省的公安监管部门向绵阳市拘留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