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华为搬离深圳”实乃伪命题
原标题:“华为搬离深圳”实乃伪命题
近期,一些社会舆论炒作“华为搬离深圳”。
华为会搬离深圳吗?一些文章称7月初华为将研发部门从深圳搬往东莞,“动用40辆8吨货车”“车辆约1500辆”进行搬家,“有2700人从深圳到东莞松山湖溪流坡村上班”,搬家的货车上甚至装有“华为搬迁专用车辆”标识。但早在2012年,华为即在东莞成立了终端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开发、生产、销售通信电子产品及配套产品等,这也显示出企业建厂设区的正常布局早已有之,遵从企业发展的市场规律,是正常的企业行为。
华为官方已给出明确答复,华为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年4月4日,深圳市政府和华为公司签署“扎根深圳,展望未来”合作协议便已表明华为会留在深圳,不会搬迁。华为总裁任正非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更是表示:“我们从未想过外迁,我们总部基地永远在深圳。”
实际上,在华为日渐成为一家全球化企业的过程中,狭隘的评价“华为搬离深圳”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在华为逐渐成为有代表性的民企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以理解,但舆论传播应当尊重事实,不应动辄听见风就当成雨,夸大甚至歪曲事实。换一个角度,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考虑,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一体化建设出发,要摒弃“华为搬迁”论调;再放宽视野,建设全球化企业,要有全球化的布局思维;构建好的营商环境,还要让企业“搬得了家”。
目前,华为拥有16个全球研发中心,28个联合创新中心,日渐成为一家国际化、广布局的大型民企。如果说在东莞有业务就是“华为搬往东莞”,那么华为在全球多个国家有研发中心岂不是“华为搬离中国”?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全球化企业的建设,要有全球化的布局思维,舆论则要给予全球化角度考量的包容维度。
与此同时,在粤港澳大湾区、深莞惠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作为经济行为主体的企业,有望发挥更大作用。华为将部分业务由深圳往东莞布局,从深圳龙岗到东莞松山湖仅距离约50公里,这也将推进湾区腹地的不断融合、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使相对落后的地区通过产业承接获得经济发展机遇。
在不少分析人士看来,客观的经济规律决定了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产业承接现象。随着一线城市房租、人力资源等要素成本的增长,企业可能把部分产业转移至成本较低的二三线城市,近年来富士康在中部地区建厂即是如此。而产业转移的实现,也将带动相对不发达区域的经济增长,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为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提供“马力”。
一定程度上来看,在当前一线城市房价较高的背景下,一些观点也将高房价与“华为搬离深圳”直接联系。但要素的价格走势遵从市场规律,这些问题的解决正有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湾区广阔腹地推进融合,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华为公司2017年的成绩单十分亮眼,实现全球销售收入6036亿元,同比增长15.7%。在华为日渐成为中国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的同时,其日常经营行为也被不少人拿着“放大镜”注视。
在这次的“华为搬离深圳”前,近年来“不要让华为跑了”“华为抛弃深圳”屡屡成为自媒体炒作热点,含有“华为”标题的文章更是成为自媒体“吓尿体”的“标配”。如同娱乐明星一样,“明星企业”也承受更高的关注度,但过多的舆论纷扰也对企业发展带来考验。
退一步说,构建好的营商环境、舆论环境,要让企业“搬得了家”。一位“借壳”登陆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负责人曾告诉笔者,由于壳公司注册地在中部某省,借壳上市后想将注册地搬回自己公司的所在地,“受到壳公司所在地的很多阻力”。
千金买马骨,终赢得爱马美谈;筑巢引凤凰,需让企业有“搬家的自由”。
良好的营商环境犹如参天大树,在企业需要的时候给予养分、为其遮风避雨,在企业不需要的时候不过多干扰、任其展翅翱翔。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才是投资人才的“强引力”,更是经济发展的创造力。
孙飞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张义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