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悦读】王永杰:阅读的三点引申——寻章摘句乱翻书
《西南交通大学经典阅读推荐书目》公布以后,仔细浏览了一下书目,汗颜啊汗颜,自己仅仅读过其中的五分之一,且主要是中国历史文化以及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校开展“经典悦读”以来,58篇文章都认真品读,深感受益匪浅。暑假期间、工作之余,按照组织要求命题作文,完成这篇读书心得,也算“交了卷”。
(〇)
孟子主张性善;荀子认为性恶。但是紧接着,荀子还说:“涂之人可以为禹。”窃以为,如荀子所言的普通人(途之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禹那样的圣人,关键在于把握历史大势和加强个人修炼。势比人强,自不待言。而修炼则可以更个性化。“修”主要是“钻研学习、研究”,重在知识修习;“炼”是指“(用火烧制)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重在行为习惯养成。“修炼”恰好契合了张岱年先生所说的:做学问的三大基本方法之一“知与行的统一”。
个人愚见,阅读及之后“思”继之“行”大体在三个方面的给人以成为尧舜而远离桀纣的可能。一曰心智,二曰德操,三曰力行。
(一)
我们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的内心,心智之修炼在于修炼自己的眼界长度、心胸宽度和思维深度。它似乎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一颗不断学习知识之心,一颗宁静、致远、达观之心,发挥心力、化心为刀。
西方自1960年代以来有一种关于“知识”的“4个W”的分类,通过阅读,我们至少可以学到:(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关于这类问题的答案是一种对事实的描述和解释。(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指关于自然规律和原理方面的知识。它们一般属于科学理论范畴,故称为科学知识。当然,也可以扩展到人文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3)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指关于做某件事情的技能和诀窍方面的知识。(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主要指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进一步言之,还有另外一个“W”——Wisdom。“什么是智慧?不随波逐流,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层面。”(冯仑)周国平先生也讲,“读书收获有两种: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不知道而且也没有的东西,这样收获到的东西叫知识。二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已经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着,现在被唤醒了,激活了,并且因此获得了生长、开花、结果的机会。我称之为智慧。”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吾日三省吾身”,自知、自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管理好自己的的情绪,提高自己的情商,自处、自尊、自控。“致人而不致于人”,所谓“解脱束缚:使人们能够为自己思考”(斯蒂芬·哈森),操之在我,笑骂由人。“心安则国安,心治则国治,安也者心也,治也者心也。”
相传五代后梁高僧布袋和尚(据说是弥勒佛化身),有首既通俗浅近,又深蕴禅理的好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台湾学者徐国能解释说:“布袋和尚的诗大约要有农事经验的人才能写得出来,以水田比拟心田,则青青秧苗就是植于心地中的善因福报,而为人处事,即当如插秧,躬身而见天,退步则向前,农业文化流露出的如此谦恭的品德,其实也是一种处世与修养的智慧,在繁忙的工商竞争里,可能比较能以体会退让的哲学吧。”当然,也别指望去做老好人,“气血之怒不可有,理义之怒不可无。”
世界最大的教堂圣彼得教堂在建设时,有人找了三个正在教堂工地施工的建筑工人,问他们同样的问题:你在干什么?第一个工人说:“我在砌砖头。”第二个工人说:“我在建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第三个工人说:“我在建设一个净化人们心灵的场所。”三个人心理能量的差异肯定影响了之后各自的人生轨迹。这种心理能量,能够导致“一万小时定律”的成功,即所谓发挥心力,化心为刀。
(二)
徐国能说:“以道家来说,《老子》一书中将无形无迹的‘道’显现或作用于外物的状态称为‘德’,因此‘德’所表现的,是支配自然与人伦的基本规律”。“然就儒家来说,‘德’在《论语》及《孟子》中皆有将近40次的出现,主要是指一种美好的人格品质;这种人格品质说来抽象,我想是颇近于《周礼》中所说的‘六德’,即:知(智)、仁、圣、义、中、和。这些德行,每一项都可以说是儒家最高的精神境界,凡作为一个人都必须永远追寻。”
德的造字依据是说“直行为得”。《读字》解释为:“德和驾御都是古代赶车命令语,引申品行端正不走歪门邪道。今指道德、品行,引申为恩德、德惠。此为演进义,初文为值,甲文由表示行走的行和表示直视的直构成。当时是指酋长或帝王等有德之人循行察视的意思。金文下加心字,表示心正行端。”《庄子》中“德”就是“得”。中石先生说,“德”是很好的字眼,是帮助人和物旺盛成长的字眼。“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古往今来用人就是以德为主的,失败的案例占到30-40%,如果在德、修养方面非常不足的,以才为主,失败的案例就是占到50-60%。
司马光认为:“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具体而言,当(1)为人正直。“正直为正,正曲为直。”(2)处事公正。做人,品为先,才为次。“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权力面前,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曾引用的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当它是负担时就会稳如泰山。而当权力变成一种乐趣时,那么一切也就完了。”人绝对不能有“权力能包办一切的迷信”。(3)待人平和。“满招损,谦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子讲三宝,其中“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谦。讲操守,靠价值观去裁剪,我们的生活就会简单、纯洁和快乐。雅人深致,心不可俗。
(三)
交大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强调了踏实做事,踏实做事就是力行。处处需要力行,不过三个方面最重要或者说是力行更体现在三个时刻——决策、执行和行动。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著名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说:“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界定选择就是指“在一定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社会行为主体对活动目标及其实施方案的边际优化判断”。比如权力的“界定”是个“边界”问题,它决定了一个可能的最大可控空间;而选择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可控空间“边界”中找到最佳点的位置。这就要求正式的决策必须科学化、民主化,并做到“会议决策、程序到位”。
《至加西亚的信》则告诉了我们如何提高执行力,现部分摘录于此:
我要强调的重点是:美国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而罗文接过信之后,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为这种人塑造不朽的雕像,放在每一所大学里。年轻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只是聆听他人种种的指导,而是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加西亚将军已不在人世,但现在还有其他的“加西亚”。没有人能经营好这样的企业——虽然需要众多人手,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其中大部分人碌碌无为,他们要么没有能力,要么根本不用心。
歌德曾讲过一句名言:“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人一旦逾越了界限,难免会导致各种问题,感觉到束缚,那是自然的,自由是相对的;相反,在界限范围之内做决策、运用权力,一定会得心应手的。
下笔至此,不知所云,只得戛然而止。翻看八九岁时的历史读物之一《赵国故事》(穆书法,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猛然想起最受益的话真的还不是来自于书,而是老娘在油灯下的叮咛,只是不知道她老人家的叮咛源于何处。
(阅读心得中很多句子都是平时积累的,出处不易查明了,故曰“寻章摘句乱翻书”。)
作者简介:
王永杰,管理学博士、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主要从事创新与社会风险、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