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悦读】林双:《全球通史》读后感

23.01.2015  10:36

当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心里有一种很不以为然的感觉。一开始,我也只是认为它和以前阅读过的历史类书籍一样,就只是按照时间的发展,对于以往的事情进行叙述罢了。对其与《时间简史》等著作齐名有点呲之以鼻。但是当我渐渐走进斯塔夫里阿诺斯笔下的历史画卷之中时,才蓦然发现《全球通史》的不同凡响。虽然只是阅读完了《全球通史》的上册,但是这确是我读得极为认真的一本书,因为从它的字里行间能够读出一种时代感。翻阅这本书,犹如是在欣赏一副画卷。人类的历史由远及近,一幕幕地呈现而出。这里有人类的起源,文化的定义,古典文明到中世纪文明的变迁,对人性本质的思考等等。其实阅读通史类的书籍通常会让人乏味,半途而弃。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却让人们可以很轻松阅读下来,并且爱不释手,意犹未尽。这也许也正是此书可以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基础》、霍金的《时间简史》等并列为20世纪影响世界的10本书的原因。作为一本通史类书籍,能够在问世30多年不断再版畅销,能被翻译为多种文字而流行于世界各地,这足以表明斯塔夫里阿诺斯和《全球通史》的成功。

感慨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伟大和《全球通史》的成功之余,再来谈谈阅读完此书后一点点收获:

一、新史学

百度百科中对历史的解释可以概括如下:历史,是指已经过去的事实、经历和事迹的痕迹或记载。历史是否一成不变,这似乎是肯定的,因为现实是没有科幻的穿越和时光倒流的机器让我们能够回到从前去改变任何东西。但是,对历史的探寻和理解却恰恰是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着的。正如书中所引用的保罗六世在1969年所说的一句话:“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问题时代,一个问题很大的时代。在科技的神奇影响之下,一切都在经历着变革。如果我们愿意在生活中睁大双眼,每天都会有问题等着我们去研究,去解决。”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编写一部属于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不对(不正确的历史编写,我们称作“篡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面对的问题和疑问都是全新的,有了这些新的问题就需要对新的答案进行探寻。这也正是《全球通史》自1970年以来短短几十年就出版了第七版,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书中给出的答案:新世界需要新史学。

二、人性的本质

在中国,在我们很小很小的时候都会朗朗上口的唱着“人之初,性本善”,说人性的本质生来就是善良的;然而在我们学习荀子的思想时,他却又说“人之初,性本恶”,人性生来就是丑恶的,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那么人性究竟是怎样的?我想不光是我一个人会有这样的疑惑,而且这个疑惑也没有人来真正地解答。当我读完《全球通史》一书的第一编,这个疑惑似乎有了解答。在这一编的最后,斯塔夫里阿诺斯便提到了人性的本质。他认为“人类生来既不爱好和平,也不喜欢战争;既不倾向合作,也不倾向侵略。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他们的基因,而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教给他们的行事方法”。这个结论咋看都感觉只是因“性本善”与“性本恶”而提出的中庸的说法,但其实不然。因为这个结论是通过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总结而出,实验的样本就是塔萨代人、芬图人和我们。既然人性的本质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那样就好比白纸一张,那么为何现在人们表现出来的确又是如此的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呢?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都拉给了我们一个合理的答案:“人性是一种巨大的潜在性,会因社会影响而具有多种表现······”就像之前形容的那样,人性的这张白纸,既能被染成色彩混杂的墨团,也能被染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卷,而执笔的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生来就具有基因所赋予的做出各种行为的潜能,但这些潜能编程事迹能力的方式则取决于我们所受的训练,取决于学习。

三、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在科技的影响下,一切都经历着变革。”纵观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每一次人类向前迈进一步,总会有着科技发展的身影。人类从所有物种中脱颖而出,能够居于统治地位,是因为人类懂得了采集食物,懂得了如何去改变环境让其适于自身,而非像其他的物种一般被动地通过基因改变来适应环境。正是采集食物等技术变革,才造就了今日的人类。当农业革命来临,食物采集者却很快地被农民推到一边,逐渐走向终结。工业革命到来,世界的发展脚步得到加速;蒸汽机改变了整个19世纪,内燃机改变了整个20世纪;而如今计算机改变着整个21世纪以及未来。人类的历史也同样是技术变革的历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人类在通过科技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技术变革能够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但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书中提出的疑问:“为什么人类现在显得不能就控制自己创造出来的环境?为什么人类日渐觉得自己创造的环境正变得越来越不适合居住?

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这便足够了。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作者简介:

林双,女,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5年前出生于婆城之心的清溪河畔。现跟随导师致力于我国各省会城市的节能减排绩效评价研究。小时候过于贪玩,所阅读过的经典书目甚少,之后随着学业压力变大,只能与专业书籍为伴。我一直渴望能抽出时间阅读经典书目,开阔视野,但总是有各种琐事缠身。上大学后,深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终于学会了再忙也要挤出时间,打算趁着所剩无几的在校时光,恶补经典,丰富自身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