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扶贫“绣花”功,助力彝族小康梦

10.03.2017  11:35

 

3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习近平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同胞致以节日问候。参加讨论时,总书记特别关心彝族群众脱贫问题,强调要选派好驻村干部,整合涉农资金,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持、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精准扶贫可以形容为改传统的大水漫灌为“靶向治疗”的定点滴灌,可以概括为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真扶贫”强调的政府部门的扶贫责任,“扶真贫”是为了防范宝贵的扶贫资金被随意挤占、挪用、浪费,“真脱贫”则是为了防止为脱贫政绩而急功近利或脱贫注水,强调政策与行动的连续性,让人民群众真正从脱贫走向富裕,实现小康。

精准扶贫决策来源于习总书记在多个地方工作的经验与智慧,如宁德工作期间推动闽东地区脱贫的“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口帮扶宁夏的生态移民、搬迁改造、民生设施建设、技术支持、土地流转、劳务输入、产业园区建设等“闽宁模式”,浙江工作期间的“攀龙附凤”、理智震怒、扶贫扶智、基础建设、人才储备、创造“康庄工程”、“水运强省”机遇等“浙江经验”。

正如针对辽宁贫困人口少的实际情况提出“扎扎实实,不要脱离实际随意提前”一样,针对四川贫困人口多,少数民族多,交通阻碍大的实际,习总书记对四川提出了“下一番‘绣花’功夫”的要求。那么,针对四川脱贫攻坚该如此找准“绣花”功夫的政策方向呢?

其一,各级领导干部要“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压实责任,勇于拿起脱贫“绣花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口占51.9%,有1618个贫困村,52.83万贫困人口,是全国、四川最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四川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对此,各级领导干部当“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团结并带领彝族群众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其二,要利用好四川脱贫攻坚“六有”大数据平台,在头脑里为贫困群众描绘好修路建房、移民搬迁、夜校培训、习俗改观、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等扶贫思路,为脱贫“绣花”画好图样。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市有卷、省有库的“六有”大数据平台,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决策服务和数据支撑。各级领导干部,要勤于伏下身子,走进基层,走向贫困彝族群众家中,指导他们移风易俗,书写新的《彝海结盟》故事,帮助彝族群众从思想、理念、生活习惯早日与现代化接轨,让“六有”大数据平台时刻有政策,有数据,有更新,有保障。

其三,要充分利用好各地资源,借鉴各地致富经验。汶川、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让许多地方“浴火重生”,可谓积累了许多搬迁扶贫经验。搬迁扶贫破解了四川山区多,交通闭塞难题,但也要面临投资大,“搬得出、住得起,能致富”的后续问题。比如让总书记牵挂的“悬崖村”,可暂时通过建设缆车帮他们先解决现实困难。四川有许多连片贫困地区,也有许多富饶的城市,凉山有许多地方孩子吃不上肉,但也曾有全村340余户入股村民分红从近万元至30万元不等的冕宁县“土豪村”。在省内建立市州县对口帮扶机制,发掘好凉山州“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的美景优势。利用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优势,发展各类旅游业,充分利用山区特色,发展种植、养殖及精细农业,“绣出”更多颜色各异的“土豪村”,不断点缀凉山州的美丽富饶。

其四,要做好扶贫监管、审核和各种政策接续工作,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精准扶贫,不但要政策、理决策、理念精准,也要资金、行动上精准。“扶上马,送一程”,让一些脱贫群众走向富裕,并带动引领更多人走出贫困,走向小康。对懒惰的要先扶志,增强他们的自我脱贫意识和振作精神,对年老体弱、身体残疾、智力障碍的要政策兜底,对家庭孩子多的,要助学扶智,让他们走进大学,带领整个家庭走向梦想希望。

念兹在兹,唯此为大”,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四川各级领导干部要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入手,齐心协力、合舟共济,勇于拿起扶贫“绣花针”,不断绣出“脱贫花”、“致富花”,把凉山建设得更加美好,共同绣出富强四川、大美四川的“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