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需打好“输血”“造血”组合拳

14.05.2015  11:49

  4月22日到5月7日,按照四川省委统一部署,部分省领导分别前往泸州、广安、阿坝等联系点督查调研扶贫开发工作。他们走访贫困户,与村民代表座谈,了解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情况和致贫原因,听取群众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强调要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实施好精准扶贫,提高贫困人群的经济收入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强扶贫对象的“造血”功能,整合各种资源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四川日报5月12日) 

  近年来,党中央把扶贫攻坚工作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相继颁布实施了低保五保、新型合作医疗、产业结构调整、扶贫项目开发等扶贫政策。在这些惠民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可谓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这点成绩和中央颁布政策的期望之间,却有着一段不长不短的距离。一边是国家层面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一边是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不买帐”,这种不对称的状态,直接导致了扶贫政策的实施“收效甚微”。 

  从宏观上来讲,国家关注的是全国各省(区、市)之间的平衡,采取的是抓两头带中间的大政方针,这为地方实施扶贫政策指引了方向。落实到地方的微观方面,则更多的是落实到具体的镇(乡)、村(社区)和户。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群众之所以对这份扶贫帮扶不“买帐”,是因为这份扶贫来得不精准。 

  在实施多年的扶贫工作中,扶贫项目集中到一点用来打造形象工程、扶贫对象以下级上报名单产生、扶贫方式局限于逢年过节送钱送粮等等。从一级组织角度来说,这是在扶贫工作中走出了一条形式主义的“新路子”;从扶贫对象的角度来说,个别对象盼着这点钱粮就成了一种习惯;从社会层面来说,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恶习就潜滋暗长了。 

  如何打好精准扶贫的攻坚战?笔者认为,须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着重从“输血”和“造血”两个方面来做好文章,只有如此,群众才会“买帐”,扶贫工作才不至于“收效甚微”。一是要深入实际搞好调研,摸清贫困群众家底。组织成立由多种部门组织成立的联合调研队伍,采取暗访的形式,深入群众了解贫困的程度、贫困的原因、贫困群众的分布。二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打好“输血”、“造血”组合拳。采取帮助群众“造血”为主的方式,从适用技术培训、信息技术咨询、惠民政策讲解、产业结构调整、项目集中攻坚等方面,对贫困群众进行“再教育”,帮助他们增强勤劳致富的本领。三是深入整顿作风,掐灭形式主义的“火星”。以“三严三实”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全面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建设,严厉打击假公济私、优亲厚友、贪污腐败、大树政绩工程等涉贪涉腐行为,让扶贫帮扶的每一项政策措施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