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钱的”为何变成了“抢钱的”
制度有没有漏洞,久与制度打交道的人最清楚,有时候即便制度本身没有问题,但如果管制度的人权力过大,再健全的制度也无力制衡。贪官无不深知制度的漏洞在哪里,相对于体制内的一般人或者体制外的人,贪官最能懂得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钻制度漏洞。
2012年10月,广东省纪委、监察厅报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给予广东省财政厅副厅长危金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收缴其违纪所得,将其涉嫌违法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经查,危金峰在广东省财政厅工作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和职务影响,为他人谋取利益,先后多次收受他人贿赂,通过非法倒卖土地获取暴利。其家庭财产达700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收受他人贿赂和非法获利3000多万元,另有4000多万元无法说明来源。
“老鼠看粮仓——越看越少”,危金峰本来是“管钱的”,却变成了“抢钱的”,如此监守自盗,财政资金自然被其揣进自家口袋。他把国库的钱看作自家的钱,伙同不法商人对财政资金进行肆意瓜分,并且按照拨付的款项收取20%至50%不等的“好处费”,让这样的硕鼠管理粮仓,不仅自盗还吃里爬外,实是纳税人的巨大悲哀。
“管钱的”为何变成了“抢钱的”?这首先与危金峰贪婪成性有关。2012年春节,危金峰到某家企业考察时暗示,会特别关照企业发展,该企业老板将一个装有30万元现金的书包放在他车上,危金峰拎一拎重量,满意而去。而如果别人送的红包达不到标准“重量”,危金峰甚至会当面呵斥。如此寡廉鲜耻、丧心病狂,在贪官中恐怕也属罕见。
此外,还应追问危金峰为何有机会“抢钱”。东窗事发前,他曾在一篇论文中直陈:“专项资金分配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权力过度集中为设租、寻租提供了温床。”反讽的是,危金峰发现了漏洞却并不想堵住漏洞,而是利用漏洞大肆贪腐。财政部门掌握着大量资金,行使“收、支、监、管”的权力,这使得财政部门中许多工作人员包括一般工作人员,往往都有很大的权力。如果不加大对财政人员的监管,就很容易出现“灯下黑”,形成“批出来”的腐败。
像危金峰这样“一边喊反腐,一边搞贪腐”的官员,现实中并非个别。应该承认,世上不存在完美无瑕、无懈可击的制度,再严密的制度也总有漏洞可钻,贪官无不深知制度的漏洞在哪里,相对于体制内的一般人或者体制外的人,贪官最能懂得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钻制度漏洞。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敢于贪腐并始终贪得无厌,全然不知收敛。
不少官员落马之后,都学会了进行“制度性反思”。如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在纪委立案审查的时候,写出了如何完善制度反腐的建议材料,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审批权应当大量下放到市场,从源头上解决政府不该管的一些事,形成系列化的而不是单独下放审批权的制度,来防止以权谋私。刘铁男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他的建议也颇有说服力,问题在于如果刘铁男们不落马,或者落马了不愿意陈述制度性漏洞,我们又该如何是好?因此,在健全制度的同时更需监督、制约权力,把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
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体会议提出,着力改进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要强化公开,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各项改革举措要体现惩治和预防腐败要求,与防范腐败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腐败漏洞。只有全面落实这些制度建设和改革措施,才能有效防止“管钱的”变成“抢钱的”,并对其他类型腐败形成强力有的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