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教师交流到学校,进来了就不出去。现在来的老师教学质量不达标,学校可以不要,把人送回教师培训交流中心。”德阳市旌阳区实验小学校长罗绵强谈到“县管校用”教师管理机制,不由点赞:“老师有了压力,更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教学质量自然提高。”
近年来,德阳市旌阳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师资水平总体上仍存在明显差距。为解决制约均衡发展的的瓶颈问题,旌阳区结合该区实际情况,探索建立相对集中的教师管理平台,逐步推进教职工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的教师管理机制,即“县管校用”机制。2014 年秋季全区赴异校轮岗交流教师达230 人,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总数的8%。
搭建交流平台 让城乡教师按需流动
旌阳区教育培训交流中心交流办主任高占萍介绍说,从今年开始,新进教师先与培训交流中心签订人事关系合约,再与学校签订岗位聘用合同,培训交流中心根据全区学校实际需求进行统筹安排。报名参加轮岗的教师由培训交流中心择优调配,到交流期结束,仍由中心统一管理。
“通过交流轮岗,把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实行县管校用双轨制管理,让教师按学校需求在校际间合理流动。”高占萍说,城市教师到农村去,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农村的年轻老师到城市学校学习锻炼,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
“县管校用机制下,教师按需分配是一种常态。”旌阳区教育局局长刘艳说,2014 年秋期,旌阳区全面启动教师区管校用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了教师属于学校的人事关系等束缚,逐步实现了旌阳区内城乡教师按需流动。教育培训交流中心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教师到区属学校相应工作岗位,以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和城乡学校“ 共赢”,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办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到城里去 教师专业成长更快更好
“很高兴能站在德阳市实验小学教室的讲台,我将努力工作,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提升专业发展。”说到这,原双东一小教师张秋艳脸上满是笑容,“到城里来,就是希望让我的专业成长更快更好。”一学期的适应过程,张秋艳在城里小学上课再也不胆怯。
实验小学为张秋艳量身定制了培养计划,按照青蓝工程,学校安排骨干教师曾华和张秋艳结为师徒。根据培养计划,张秋艳每期主动请指导教师听课不少于5 节,每期主动听指导老师和其他教师上课不少于20 节,并虚心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同时按要求阅读《完整的成长》、《捕捉儿童敏感期》、《爱和自由》等指定书籍。定期开展教学反思,写好教育教学随笔、教研论文和教学个案等。
黄许镇中教导主任陈小林上派到德阳二中任教导处副主任,这也是旌阳区六个教育集群内干部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陈小林到集群领衔学校交流,肩负着教学和学习德阳二中成熟的管理模式的双重任务,他要思考怎样把德阳二中好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植入到黄许镇中,让集群内的两个学校在一个校长的领导下实现一体化管理。
到农村去 让农村娃享受优质教育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位于旌阳区寿丰场镇的四川美丰寿丰实验学校一(2)班的教室里,小女孩刘仁静坐得格外端正,不仅听得认真,回答问题也特别积极,仅仅一节课的时间,她就喜欢上了这个来自城里的语文老师龙英。龙英是德阳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也是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原本在旌阳区东街小学任教。
当听到教育局推行教师县管校用,要选派教师到农村去任教时,龙英主动报了名。“我教书已经有些年头了,一毕业就在城里教书,从来没有到乡镇工作过,心里一直有个遗憾。”龙英谈起这次交流,满是淡然:“我把这次的交流当成一种锻炼和一种经历,用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经验帮助农村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
从城里小学交流到青云山路小学的年轻教师徐书冬,在这个城乡结合部的学校也已渐渐进入角色。“当初得知这个新的人事制度,我第一个主动申请了交流。”徐书冬指出,自己在城市里的小学呆了6 年,希望走出去看看,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传递到更偏远的地方,去实现一个年轻教师的价值。
(教育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