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大成网)80高龄老教师:穿越60年 再续川农缘

22.07.2016  23:16
作者: wlnews 来源:   在四川农业大学110周年之际,腾讯•大成网联合川农正在进行“川农110周年校庆互联网+的校庆”之“寻找老照片上的川农人”活动。我们正在寻找老照片上的川农人,共同回忆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今天,我们推出第一期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照片的主人翁王碧华,是一位已经80高龄的川农老教师。

王碧华 ,四川农学院(川农前身)1957级林学系森林运营专业学生,后留校进入植物生理教研组担任教师直到退休,她是我们“寻找老照片的川农人”中的第08号照片主人公。从她考进川农开始,她的一生都与川农相伴而行。三尺讲台,她一站就是近30年,也许没有耀眼的成绩,但她作为一名普通的川农教师,始终在自己的位置上踏踏实实地做好一切能做的事儿。

“这个仪器跟我那时候用的太不一样了,谢谢你了哈!”王碧华老师一边笑着向帮她调试好仪器高度的水利水电学院的卢修元老师道谢,一边走向架设好的全站仪,微微地眯着眼,集中精神,用右手去尝试调整着机器上的参数。她身后是老区操场旁的塑胶篮球场,每个篮筐下都有三三两两的学子在打球,此时已经是7月12日,大部分同学期末考试已经结束,学校也临近放假。篮球场后供师生休息的红顶亭子与操场点缀着球场周围的绿荫,远处的白色楼房像是被这球场上的一个个的青春身影吸引一般,从树与树的间隙里露出了头。

 

 

这是16年夏天学校为王碧华老师拍下的照片

与这张相片相对应的,是一张拍摄于1957年秋天的照片。

 

 

这是一张拍摄于1957年的照片

本照片的主人公是学校迁雅独立建院后的第二届学生王碧华。“这个快有60年时间了吧?你们不拿出来这个照片我都想不起来还有这张照片!”看着这张老照片,今年已经是80高龄的王碧华脸上笑意连连,“我是森林经营专业的,这个是我们正在上测量实验课,照片我记得是我同学拍下的,但是为什么拍这张照片我完全想不起来了。”

这张照片拍摄地点在老区操场边的篮球场。那时老区操场面积跟现在差不多大,外面也是一圈400m的跑道,但跑道上铺的是炭花,“跑一圈下来鞋底全是黑色的一层”。中间是一片水泥地,地面上零零星星地摆放着单杠、双杠和沙坑,“那时候课外生活比较单一,学生人数也少。再加上当时雅安( 微博 )一周基本有6天都会下雨,连接操场和教室、宿舍的路又是泥巴地,道路泥泞不堪,基本没有干过。除了体育课,操场都没什么人。”王老师兴致勃勃地介绍着当时照片上的点点滴滴,“我们当时在测量操场的地形,用的是平板仪测图。我在这边架设好仪器,然后另外的同学在照准点上竖立好视距标尺,我这通过望远镜对准然后一项一项地读数、记录和绘制,就是我照片上正在做的。”据王老师介绍,平板仪测图要求很高,稍微不注意,一项读数有偏差,整个地形图的绘制就只有重头再来,“用平板仪测图,一般情况下完成外业都需要2个专业技术人员和2个工人花费3天的时间。哪像现在这个仪器这么方便,1个技术人员再加上4、5个工人只用2-3小时就能完成外业,而且数据还更精准。”

谈及当时的学风,王碧华老师想了想,说:“我觉得就是俩字儿——老实。”当时学校住宿8人一间,寝室里四张上下铺的床,两边各一张桌子,除了上课和去图书馆查资料,王碧华和寝室的姐妹基本都在寝室里面自习,“当时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一门心思学习,老师布置怎么去做,我们就规规矩矩、一五一十地去执行和反馈。”

“除了学习‘老实’,我们做起活儿来也是毫不马虎。”大二刚开学不久,学校为响应国家“大炼钢铁”的号召,我们专业40多个学全部到了天全的一个炼钢厂义务劳动。第一天本来安排我们打耐火石,但打了半天后由于不熟悉,经常锤到自己的手,许多人手都打肿了。但我们没一个人抱怨。最后还是带队的老师看我们手肿了还在打铁,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才与当地负责人协商后将我们调到了背煤炭的队伍:“我们当时背碳每天早上六七点出发,自带干粮,要从天全县山里把碳背到炼钢的地方,一走就是一整天,全是山路,做完活回到家差不多己经是下午4点左右。每个人背的煤炭都有四五十斤重,在山脚下一双草鞋,一天就穿坏了。当时条件不好,既舍不得花钱每天买新鞋,更不敢提意见要求配鞋子,所以背煤炭那段日子我们很多人都是打着赤脚在刚修好的公路上走。说是公路,但都没有压平,道路上突起的石头、土块非常硌脚。”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个多月后,大家才又重新返校学习。重新回到学校之后,王碧华的学习热情更是高涨,因为她觉得学习比背煤炭轻松多了。

本以为将会在四川农学院一直读书到毕业,但王碧华没想到回来后不久就被告知林学系要独立于学校,在雅安上坝独立建院。1959年国庆后,四川林学院正式成立,但包含王碧华在内的部分师生仍在四川农学院学习和工作。为了支持刚建立的四川林学院,四川农学院不仅调去了很多教师和工人外,还把全部的林学教学设备也调了过去,“除了部分实验课要去四川林学院外,我一点也没感觉到林学系已经独立出去了。”

1960年8月,四川林学院计划从学生中挑选一批同学进修后留校任教,刚刚读完大三的王碧华由于平时表现优秀,就被问及是否愿意毕业后在学校工作。“当时我们有一句话是‘组织需要你到哪,我们就到哪’,所以我基本没怎么考虑就答应了。”回忆起当时决定留校的原因,王碧华如此答道。后来,她被派往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进修两年。结束后,便回到了四川林学院,主要担任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工作,并在次年随四川林学院搬迁到西昌,后又跟随四川林学院并回四川农学院,重新恢复林学系,她继续担任植物生理学的教学。

“当时怎么也没想到,在川农教书,就教了一辈子。”回想自己29年的教师生涯,王碧华感慨万千,“虽然教这么多年的书也没取得什么耀眼的成绩,但我对学生问心无愧,我对待每一节课都认认真真。”林学院独立建院时期,也就是她工作的头一年,整个植物生理学教研组只有她和另一名老教师,老先生身体又不佳,每逢春秋都会犯支气管炎,无法正常工作和上课。所以王碧华经常又是老师,又是实验员,既要备课讲课,又要自己准备所有的实验器具,只要和教学沾边的活她都做,每天都排的满满当当。“当时也不觉得很麻烦,反而觉得每天都很充实,学校缺人手,我多做一点是一点。”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之余,王碧华每周都会牺牲休息时间,或是深入到学生寝室,或是在自习室询问同学们近期的课业学习情况如何、有没有需要她在课堂上再作补充的地方等,竭尽所能地帮助学生们解决他们课业上的问题。对于每一节课的内容,王碧华都细心准备——哪些内容需要板书、怎么板书,她都会提前设计地妥妥当当;每次走上讲台,王碧华都会都严格要求自己,必须做到脱稿授课,“如果作为老师在备课上课的时候都不把工作做扎实,那么学生是不会有收获的,学生都没收获了,那这个老师也不配被称为老师。”随后,在第二年的时候学院为教研组配了一名实验员,她不再兼做教学辅助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上。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71年四川林学院被撤销,当时虽有少部分教职人员调回学校,但王碧华不在其列,直到1979年文革结束后2年多,她才继续回到学校承担植物生理的教学工作直到退休。“回到川农后教学条件好了不少,该有的仪器、人员都配备完全,我更能安心地准备上课内容和跟学生们交流了。”

1991年退休以后,王碧华老师一直住在学校为其提供的住处至今。王老师直言,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学校的发展,她退休的生活比读书的时候丰富了许多。“退休后我加入了老协,不时地跟大家一起唱唱歌、走走路,有力气的时候还打门球拿过奖呢!”王碧华笑呵呵地说道,在这一直待了快60年。我这一辈子都在川农教书带学生,现在回想这么些年,能够伴随着川农一路经历坎坷磨难而成长发展乃至终老,也是一件幸运事儿!

采访结束后,王碧华特地让记者写了一份校庆的时间和大体安排给她,说:“这次110周年校庆,学校还惦记着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教书匠’,非常感谢学校,校庆的时候我一定要来看看!”

如果 您是老照片上的一员,请与我们联系;

如果 您认识老照片中的人,请您告诉我们;

如果 您也有这样的老照片,请您发给我们。

让我们一起“寻找老照片上的川农人”,编辑《老照片上川农人》的故事。

征集热线:028-86292110

征集邮箱:110th @sicau.edu.cn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