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称东莞扫黄风暴将引起官场地震
一些经不起推敲的说法之所以大行其道,背后总是有着利益的推手。翻开利益的帷幔,就不难看到一个个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
傅达林
甲午马年伊始,一场席卷广东的扫黄风暴意外揭幕。说其意外,乃是此次行动并非当地执法部门依职权主动作为,而是在央视记者暗访曝光的倒逼下作出的反应。这再一次证明了央视在舆论监督上的非凡分量。
舆论的眼光是“毒辣的”,在惊叹于东莞色情服务业“繁荣景象”过后,人们质疑的焦点和真正的要害在于彻查其背后有无“保护伞”,有无公权腐败,有无执法渎职。自2月9日央视曝光以来,当地的执法动作不可谓不迅猛。当晚东莞公安局就开展统一清查行动,第二天就发布相关公安人员被停职调查,随后广东警方宣布开展为期3个月的扫黄专项行动,初步“战果”也第一时间公布。如此敏捷而富有成效的执法,让暗访记者有冰火两重天的感觉。也正是这样的反差,反倒让人感到不安。如果没有央视怎么办?缺乏媒体的倒逼式监督,执法就没有动力了吗?
现代社会错综复杂,执法出现一时疏漏在所难免。拿扫黄来说,即便再细密的执法,也不可能让一座城市变得百分百“干净”;但像东莞这样“性都”繁荣20载,可能很难归结为执法的疏漏。如果没有权力寻租,没有利益勾兑,没有某些执法者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业者“不用怕警察”的胆量从何而来?那些被称作“城市名片”的星级酒店为何能明目张胆地招嫖卖淫?记者报警举报后何故石沉大海?最近十年,东莞不乏大大小小的扫黄打非行动,但一路走来犹如“割韭菜”。
行政执法的要义,在于严、密二字。严者,就是执法必须严格按照立法标准,不能因为地方环境、人情因素、利益关联而人为降低标准;密者,就是执法必须经常化、细密化,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实现执法的严密,才能确立法律规则的权威,才能在人们心里塑造执法的预期与守法的习惯。但是,在利益的世界里,执法容易被视作一门争夺利益的“艺术”,一些人把扫黄当作“蓄水养鱼”的谋生之道!有这样的生存利益在其中,执法公权怎会不倒在色情业的温柔乡里?
执法参杂私利的考量,必然滑向腐败的深渊,各种貌似光明正大的托辞,可能演变为执法腐败的道德外衣。就扫黄而言,社会上总流传着一种“担忧”,担心扫黄过猛会导致经济萧条。某种程度上,正是有了诸如此类的无厘头担忧,才有色情业的顽固存在,也为执法腐败、公权纵容提供了土壤。而一些经不起推敲的说法之所以大行其道,背后总是有着利益的推手。翻开利益的帷幔,就不难看到一个个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牢牢裹缠住执法部门的手脚。有报道称,被央视曝光的东莞一家五星级酒店,其幕后操刀人则具有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那么,这会不会只是星级酒店从事色情业的“冰山一角”呢?
相信在全国上下反腐、反“四风”的风口浪尖,由东莞掀起的这股扫黄行动,一定会给全国各大城市的执法者一个警示。在“拉网式排查”的执法风暴中,相信东莞的色情业也一定会在短期内销声匿迹。但问题是,谁能保证这样的警示能够有持续效应?谁又能保证东莞的黄毒不会“死灰复燃”?从根本上说,黄色泛滥只是表象,背后究竟掩藏着多少利益锁链,则是上级部门扫黄所不得不考虑的重心。
值得肯定的是,针对东莞存在的执法公权缺位问题,上级部门一开始就有清醒的认识。公安部召开专题会议,派出督导组赶赴广东,并要求严肃追究当地公安机关领导责任,坚决打击幕后的“保护伞”。不难预见,伴随这场扫黄风暴,一定会是场不小的官场地震。当然,对于东莞乃至其他城市而言,要想摘除任何一顶因治理不好而被民众加诸的“帽子”,都须从净化公权力自身开始。
(作者系高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