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院的男护理员夏勇:用真心换真情
□林凌 本报记者 熊润频
“梁婆婆,还是放在老位置了啊。”6月27日一大早,夏勇把刚买的芝麻糊放到柜子里。双目失明的老人今年87岁,12年来,老人的生活起居基本都是夏勇在照顾。
38岁的夏勇是绵阳市社会福利院第七休养区护理员。福利院主要为平均年龄8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代养、收养服务,第七休养区又是最为特殊的区域,服务对象不是“三无”老人,就是肢残和智障青年,还有救助站救助的、无家可归、无独立生活能力的流浪乞讨人员。
从2003年开始,夏勇就和这个特殊群体打交道了。让他们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有尊严,是夏勇的心声。
他就是老人的孩子
和4年前相比,90岁的杨婆婆身体好了很多。那时,老人体弱多病进食困难,夏勇和同事们连夜加班制定少吃多餐的流食护理方案。他从家里拿来料理机,将食品加工后用空针管给老人喂食。
因为长期一个人生活,很多老人会发脾气。每到这个时候,夏勇总是一声不吭。他对同事说:“老人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今天对老人好,以后别人就会对我们好。”
夏勇的真心换来了老人们的认同。在很多老人眼里,夏勇就是自己的孩子,一天不见就会问“夏勇去哪儿了?”
平等对待每个休养对象
20多岁的涪刚有智力障碍、半身不遂,患有自闭症,夏勇在他身上倾注了更多的关心。
涪刚到福利院不久,夏勇就发现他举止异常:用拳头打自己的脸、用头撞墙。观察一段时间后,夏勇发现,原来涪刚有洁癖,喜欢洗澡,喜欢穿干净衣服。从那以后,夏勇每天上班先去看涪刚,抚摸他的头,让他感觉有人在关心他;每周定时给他洗澡、换衣服,还引导他学会看电视、听音乐。“我想让他们得到尊重。”夏勇说,部分休养人员曾经缺少家庭的温暖,得多跟他们沟通,把自己和他们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福利院里的行家里手
2003年,时任院长的叶明忠找到后勤工夏勇,希望他去第七休养区做一名护理员。夏勇很犹豫,年轻小伙儿去干护理,要是让亲戚朋友知道了,还不知会怎样嘲笑自己。可老院长的话让夏勇豁然开朗: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09年,夏勇被借调到局机关工作,但他心里总是牵挂着院里的老人和孩子。干了不到4个月,夏勇再也坐不住,重新申请回到福利院。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几年下来,夏勇从一个不懂与休养人员交流、没有任何护理经验的新手,成长为针对不同休养对象护理的行家里手。一说起他,同事们总是竖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