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短炮”与“长枪”并举 建立脱贫长效机制
(记者张逸飞、汪伟)一手抓金融撬动、驻村帮扶等见效快的“短武器”,一手持信用扶贫等着眼长远的“长武器”,辽宁省改革扶贫办法,建立脱贫长效机制。
昌图县泉头镇护林村的刘翠莲2011年看准生猪养殖行业,第一次贷款就获得了不小的收益。2013年她又申请了第二笔贷款,在村里开了一间小豆腐坊,和丈夫起早贪黑,苦心经营,现在她们家的豆腐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经济上有了很大的改观。刘翠莲说,是昌图县农户自立服务中心帮助她实现了成功创业。
农户自立服务中心中心是中国扶贫基金会与辽宁省、铁岭市和昌图县扶贫办共同设立的小额信贷扶贫县级试点单位,专门为那些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但无法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的中低收入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
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次刘翠莲都是用满满一兜卖豆腐挣来的钢镚还款,这些钢镚就像是老两口对美好生活沉甸甸的希望。
“小额信贷打通了农村金融扶贫最后一公里,有效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户的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能力。”铁岭市扶贫办主任刘成林告诉记者。
与金融扶贫相比,优秀干部下乡组成驻村工作队的方法,则更加侧重通过“扶智”提高贫困户的致富能力。
抚顺市清源县康家堡村地处河道旁边,几年来多次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不适宜发展农业种植,整村的经济状况都比较堪忧。针对康家堡村的实际情况,抚顺市地税局成立了驻康家堡村扶贫工作队。
“工作队不仅帮我弄到了小额贷款,还指导我进行绿色生态养殖。”村民王连友告诉记者。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建起了一座60平方米的猪舍,饲养了27头无公害黑毛猪。今年猪肉价格好,绿色黑猪肉的利润率更是可观。王连友不仅还贷款毫无压力,还花钱把前年水灾冲坏的房子修缮了。
除了利用资金、人才等“短炮”与贫困正面作战外,辽宁省扶贫工作同时在见效慢但影响深远的“信用环境”上下了大力气。
从2013年开始,阜新市的合作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选拔评选信用示范户,评出的信用示范户可以享受贷款优先调查、优先评级、优先审批、优先发放。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农民李艳秋至今依然记得,1995年她第一次跑贷款时不仅手续繁琐,工作人员还要入户调查,15万元的贷款办了一个月。后来,由于李艳秋按时偿还本金,信用程度不断提升,贷款额虽然越来越大,手续却越来越简单。“现在百十万元的贷款,一周就能下来。”李艳秋说。
“这一做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阜蒙县信用合作社副主任冯云阁说。
2015年,辽宁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创新扶贫机制,落实扶贫项目,加大支持力度,扶持6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