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柯南学杀人”是想当然的道德审判

24.04.2015  11:36

  某地方台法制频道怒批动画片“柯南”,称其是赤裸裸的犯罪教学片,对此,我有些不以为然。不知道批评柯南者到底有没有认真做过调研,即在杀人越货的犯罪分子中,有多少是从“柯南”中学到了犯罪的本领?在看过“柯南”的观众里,又有多少人因为“柯南”而走上犯罪道路?

  看过很多回“柯南”,我却从来没想过它可能教唆犯罪。不过,中国的动画片分级是一个大问题,随着电视和网络在儿童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的比重,这个问题也越来越重要。在我家里,每天都上演着“动漫审核”的故事,这是中国家长必须亲力亲为的任务,因为目前我们的管理机构对于动漫还没有建立起分级制度。

  一些批评者想当然地认为:动画片就是给孩子看的。其实,这种观点是对动画片的严重误读,动画本身是一种文化载体和表现形式,其中承载的内容是要根据目标观众群体的不同而加以区分。“天线宝宝”、“鼹鼠的故事”是给10岁以下的幼儿看的,“大闹天宫”、“蓝精灵”、“米老鼠”更适合给10~13岁的孩子,“哈利波特”、“圣斗士”是给13~18岁的少年看的,而“蜡笔小新”、“柯南”、“天空之城”、“魔戒”的目标观众中,其实也包括成年人。

  美国1997年的电视节目分级制度详细规定了动漫分级的细则,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还规定,2000年1月以后生产的一体式电视机或机顶盒都必须安装分级芯片,家长可以用遥控器来限制孩子观看的电视频道或节目。日本、韩国等国也有相关分级制度,其等级一般直接标明观众年龄,如“全年龄”、“12岁以上”、“18岁以上”等。一个正常的社会,都不会愿意让孩子受到暴力和色情的污染,但这并不意味着推行“一刀切”的幼儿标准就合理。要避免动漫的暴力化,也要避免动漫的弱智化,我国动漫产品备受诟病的一个方面正是“弱智化”。

  批评“柯南”的合理动机,并不能掩饰其姿态的粗暴。那种高高在上的父权主义面孔,那种上纲上线的批评方法,某些时候比它所批评的问题更令人厌恶。这种批评忽略了社会的现实——今天的孩子成熟得更快,升级得更快,想让他们长久地保持着成人期待中的“单纯”,其实是不现实的。我十分担心,这种不切实际的“关爱”,反而可能逼迫孩子过早习得虚伪。

  我的孩子尽管刚过4岁,但他理解动画片的升级速度已让我意外,从“巧虎”、“海绵宝宝”到“猫和老鼠”、“熊出没”,现在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我想也许用不了几年,他就会和我一起去看 “犯罪教学片”。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作为一个学了几十年“犯罪教学”、做了十几年“公共管理”的人,我非常清楚,孩子们若想正常成长,其实最该远离的恰恰是那些想当然的道德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