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PPP模式 看政企携手的粘合力
我省城镇化进程正处在关键时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很大。如何在传统融资方式已不可能提供大量增量的情况下,继续加大投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2014年底走入人们视线。它作为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可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
2015年,PPP模式将在四川大力推广,需要解决的要害问题、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有哪些?解决的办法是什么?本期咨文,我们邀请三位嘉宾解析:推广PPP模式,政府如何做好制度建设?PPP项目如何规范运作?在此模式中,政府的身份角色到底如何界定?专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契约精神,对PPP模式的成败,至关重要。
加速推广运用PPP先做好制度建设
□省财政厅厅长 王一宏
【核心观点】
PPP模式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提出很高要求,做好推广运用,从实施范围、项目运作程序、收费定价机制、财政政策引导等四个方面做好制度建设,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间合作的“粘合力”,至关重要。
2014年底,全省多个PPP项目已实质启动。2015年,将是PPP在四川加速推广运用的一年。
PPP模式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提出很高要求,需要从实施范围、项目运作程序、收费定价机制、财政政策引导等四个方面做好制度建设,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间合作的“粘合力”。
要明确PPP模式的推进实施范围。根据国际经验,PPP模式多运用在投资规模较大、需求长期稳定、价格调整机制灵活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根据四川的财力水平,试点项目应优先选择以使用者付费为基础,具有稳定收益的轨道交通、供水、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项目。教育、医院、养老机构等现行财政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的公共服务项目,可以作为次优选择项目。最后是一些没有或基本没有使用者付费的项目。
要进一步严格项目运作程序。一是做好项目前期论证。要根据各地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实际需求,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进行科学论证,避免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等导致的资源浪费和运营风险。同时根据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政府支出义务、政府债务状况等因素,做好项目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科学测算项目收益水平,切实防控财政金融风险,保障项目可持续经营。二是规范项目采购工作。财政部对PPP项目的采购程序作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规定社会资本的采购方式包括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邀请招标、竞争性磋商和单一来源采购等5种。其中,竞争性磋商是财政部在政府采购现行法律框架下,作为政府采购监管部门首次依法创新的采购方式。三是加强项目合同管理。各级政府应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契约意识和市场意识,避免“一任领导一套政策”、“合同签完随时改”等政府失信行为;对PPP合同的起草、谈判、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直至失效实行全过程管理,依法规范企业行为,防止企业借PPP之名向政府转移债务。
要健全收费定价机制,这是项目收益分配的核心,定价机制是PPP项目能否持续运作的基本条件。原则是保证社会资本合理收益,反对暴利。由于PPP模式下的公共项目运营周期多在20年以上,在此过程中影响项目收益状况的因素众多并可能发生较大变化。项目收费定价机制如果无法顺应市场变化,可能导致项目合作失败。为此,在PPP项目相关合同和协议中,应同社会资本协商设定收益“可调整”的条款,建立中期评估和动态定价调整机制,以平衡项目风险和收益。一般以3—5年为一个周期,根据消费物价水平、运营维护成本、项目收益率等指标,重新评估社会资本的盈利能力,以确定合理的收费定价水平。
要加强财政政策引导。省财政厅已出台了6条财政支持政策,包括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建立引导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担保机构参与、采取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切实做好预算保障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我们将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抓好政策落实,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