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闪光的足迹
——记“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赵茂康
日前,眉山市仁寿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大队长赵茂康荣获“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赵茂康,从警三十多年来,留下了许多闪光的足迹:四川禁毒20年禁毒社会化工作先进、创建“无毒社区”工作先进、全省禁毒专项斗争先进、全国打拐先进……
创新理念 提炼禁毒工作先进经验
1983年,赵茂康从警校毕业,投身公安工作。从警32年,他从一名毛头小伙成了大家熟知的“赵老汉”。一路走来,赵茂康先后查获涉毒案件1289件,抓获涉毒违法人员3349人次,缴获毒品200余公斤、制毒物品20余吨,收缴枪支12支、子弹200余发……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禁毒工作上。
2001年,赵茂康通过到乐山等地考察戒毒所的建设管理工作后,形成书面报告,仁寿县建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戒毒所。2005年,面对创建“无毒社区”新课题,他提出把全县毒情划分为三类:对第一类毒情严重的乡镇重点整治,对吸毒人员重点打防控;对第二类毒情一般的乡镇因地制宜针对实施;对第三类基本没有毒情的乡镇采取预防教育为主,确保一片净土。
如何才能让“无毒社区”创建工作落到实处?赵茂康经过反复思考研究,推出了“三落实一奖励”长效机制,推行“定点包片”、“两项领导”、“三级目标管理”的“一二三责任制”。经过几年的努力,2007年,仁寿县公安局禁毒大队被省禁毒委命名为创建“无毒社区”工作先进单位,“无毒社区”创建经验在全省推广。
面对新形势,社会管理及禁毒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近年来,以艾滋病感染者、严重传染性疾病患者、肢体残疾等‘三残人员’为主的特殊涉毒人群,以传播艾滋病、传染病为要挟,从事盗窃、抢劫、抢夺、贩毒、敲诈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赵茂康介绍说。为有力打击涉毒“三残人员”的违法犯罪活动,深化特殊涉毒人群的康复救助,2013年,赵茂康经过充分调研,向县委、县政府书面请示,建议尽快建立特殊人群康复(救助)中心。2013年8月,仁寿县特殊人群康复(救助)中心正式启动建设。当年12月,占地1600余平方米、康复病室8间、可同时容纳80名病员的康复中心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经累计收容涉毒“三残人员”83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创新宣传 “远离毒品”深入人心
如何让毒品危害人尽皆知、深入人心,是禁毒工作的重要环节。2005年,仁寿县创新设置了“禁毒宣传一条街”,安装了108个标牌,用以宣传禁毒法律法规。这种规模宏大的宣传形式,开启了全国禁毒宣传的先河。
赵茂康还提出:“哪里车流量大、流动人口多,禁毒宣传就出现在哪里。”通过建立永久性的宣传阵地,定期更换宣传内容,让群众随处可学禁毒知识。充分利用公益广告LED,宣传有奖举报毒品犯罪,让更多的线索举报汇入禁毒大队。
“要搞好禁毒工作,少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因此,宣传工作尤为重要。”下一步,赵茂康计划在仁寿南区建一个禁毒宣传广场,滚动播放标语、视频等,不断拓展禁毒工作和禁毒知识的覆盖面、影响面。
铁骨柔情 真情帮助吸毒人员
30多年来,赵茂康帮助过的吸毒人员先后有200多人。作为禁毒工作者,他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用真情去帮助他们,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吸毒人员远离毒品、重新做人。
吸毒人员黄瀚(化名)让他记忆深刻。黄瀚家住仁寿县城,在仁寿某事业单位工作,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婚后小日子过得不错。2013年,因交友不慎染上毒品,从此整个家庭变了个样:积蓄全部花完,妻子闹着离婚。
2014年,赵茂康把黄瀚送到戒毒所。戒毒结束后,他把黄瀚叫到办公室,给他讲解毒品的危害,谈人生,谈父母的养育之恩,谈如何尽到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等,并把电脑里面的《四川毒情报告》专题片播给他看,想让他树立拒绝毒品的信心,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
一天、两天、十天……通过和黄瀚交流谈心,赵茂康发现这个小伙子“有救”。经过多次耐心开导,黄瀚认识到了毒品的危害,并决心戒毒。如今,黄瀚正常上班了,家庭幸福和睦。黄瀚自己成了一名禁毒志愿者,经常对身边的朋友进行劝导。
忠孝难全 身背“不孝儿”骂名
赵茂康和他所带领的禁毒大队,在工作获得上级肯定的同时,对家庭却亏欠了很多,背上了“不孝儿”的骂名。在实施抓捕的时候,他还摔伤过腿。但是,他不后悔自己最初的选择,不后悔自己所做的一切。
1995年,老母亲因病导致功能衰竭,当时正是正月初一,他在县公安局总值班室值班,等下班回家时,母亲已经与世长辞。2003年6月,父亲身患胰腺癌,在5个多月的病中,由于他在担任某专案组的组长,长期在外侦查、抓捕,直到父亲去世才回到家里。1988年,大女儿出生,被诊断为脑瘫,在她短短的16年生命里,直到去世那天,他也没能好好照顾她一天。“结婚这么多年,我没有好好陪妻子逛过一次街,没有给妻子买过一件衣服。”
“我的父母、我的女儿、我的爱人,说句良心话,我亏欠他们的太多了。”赵茂康说他经常安慰妻子:“老婆,等我退休后天天陪着你,弥补对家庭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