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紧盯脱贫“靶心” 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12.09.2017  18:26

 

 

航拍的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新村美景。

 

产村相融的恩阳区下八庙镇安居村新村风貌。

 

搬进了新房,平昌县高峰乡的群众发展起核桃产业。

 

平昌县贫困群众在茶园里采茶。

 

恩阳区明阳镇高店子村安置点,一位村民在新居前的菜园里锄地。

 

平昌县青凤镇千佛村新村风貌。

 

通江县空山乡中坝新村风貌。

 

这是一个丰硕的秋天。9月7日,巴中市平昌县双鹿乡利民村一处新居前,一棵柚子树上挂满了青色的果实。“再过一个多月就成熟了,那时我将搬进新居。”贫困户苟东琴期盼着即将到来的收获。这个秋天,距离县城35公里的利民村将有67户贫困群众和苟东琴一起,搬入安全明亮的新房,迎来崭新的生活。巴中山高谷深、灾害频发,住房安全问题突出,截至2015年底,仍有约5.2万户贫困群众需要搬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巴中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根本要求,严把政策关、算好统筹账,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同步推动挪穷窝、兴产业、斩穷根,最大程度释放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红利。
□岳巍 王兴元 (图片由巴中市委宣传部提供)
努力做到一个也不漏5万多贫困群众年内有望搬新房
  巴中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属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400万人口,所辖三县两区均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区),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
  截至2015年底,巴中仍有约5.2万户贫困群众生活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和洪水淹没区的危旧土坯房内,生活环境、生存条件差,旱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
  这类贫困户,在精准扶贫时往往需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这批人的搬迁安置是否妥当,事关整个脱贫攻坚战的成败,无疑也成为巴中实现全域脱贫的关键。
  “为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际困难,我们将易地扶贫搬迁与统筹城乡、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现代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等相结合,注重原住户与移民户、贫困户与非贫困户有机融合,突出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重点,连片统筹推进、精准到村到户实施,让群众搬到好地方、住进新家园。”巴中市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从源头斩断贫困之根,巴中市结合市情出台《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明确目标:“十三五”时期,全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2479人,搬迁对象要包括安全隐患区、资源匮乏区、设施配套艰难区、工程移民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锁定了对象,巴中着力精准搬迁,做到“一个也不能漏,一个也不能少”。
  针对“一代人修几次房、代代都为修房忙”的实际,巴中聚焦“四区”的贫困户,采取“三看三评三审”,即看区域环境、看扶贫成本、看房屋状况,院户评、村组评、村民大会评,乡镇初审、县区复审、市级审定,对搬迁对象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确保政策、项目、资金等精准滴灌到需要搬迁的贫困户。
  同时,巴中从不同类型贫困户的实际出发,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优先搬迁居住在安全隐患区及鳏寡孤独、残疾人、危房户等贫困群众,保证基本住房。分步实施中,优先对年度拟脱贫对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确保帮扶措施实打实、现过现,实现真扶贫、真脱贫。
  去年,巴中全市10736户38594人全部如期搬迁入住新房。今年计划搬迁的15080户的住房已全部建成,51912人年内将全部搬进新房。
政府主导、群众主体让贫困户搬得顺心住得安心
  “故土难离,一些村民起初思想上有顾虑。”站在村里宽阔的硬化路上,恩阳区高店子村村干部董世勇回忆,当初动员搬迁时,少数贫困群众犹豫不决。村干部挨家挨户讲解地质灾害的危害,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一条条念给大家听,带着村民到邻村参观新居,算对比账……最终,大家开始主动搬、自愿搬了。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工程,怎么搬、谁说了算?“既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也离不开群众的主体作用。”巴中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始终坚持“政策公开、对象公开、补助标准公开、申报程序公开”原则,突出群众是搬迁的主体,在迁、建、管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在易地扶贫搬迁前期工作中,巴中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强化政策宣传,重点就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方式、搬迁对象、补助标准、认定程序、房屋标准、建设方式、配套设施等内容进行宣传,针对群众关心的搬迁后土地、山林、户籍等问题进行回应。在搬迁方案的制定上,充分尊重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合理确定安置方式,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在决定是否搬迁的问题上,各级党政不搞大包大揽、不搞行政命令,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由真正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群众说了算。
  “人到哪里去”是易地搬迁的重要环节。如果选址不合理,搬迁去向与搬迁户的谋生能力不适应,就会搬而难安、搬而难富,甚至返迁回流。
  巴中以规划引领,实现科学搬迁。综合考虑致贫原因、发展能力、群众意愿、资源承载等因素,推动搬迁安置“三靠”“五进”“两治理”。“三靠”,即靠近集镇、靠近产业园区和景区的规划聚居区、靠近新农村社区。“五进”,即进产业园区、进旅游景区、进县城、进集镇、进中心村和聚居点。“两治理”,即加强搬离区域治理,进行生态修复;加强安置区域治理,进行生态保护。
  “睡觉踏实!”这是南江县沙河镇上营村贫困户陈敬友住进新房后的感受,依靠易地扶贫搬迁,他从干旱缺水、容易滑坡的山上搬到了平坦的聚居点。建新居时,从建筑材料选择、施工建设到竣工验收,陈敬友每一步都牢牢盯着。
  为保证住房建设质量,让搬迁户住上“放心房”,巴中编制《乡镇和村庄房屋建造技术及管理导则》《农房建设标准图案》用以指导住房建设,在全市所有乡镇设立建管站,配备乡村规划员、建管员,组织市县工程技术人员、质量安全监管人员挂包中心村、聚居点建设,确保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全覆盖。项目竣工时,组织村民代表测评验收,测评未通过的由施工单位整改,直至复查验收通过为止;项目建成后,全面公开财务收支情况,通过“一事一议”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建得成、管得住、用得好。
整合多方资源 把钱用在关键地方
  “十三五”期间,巴中市计划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总投资184.24亿元。
  项目资金从哪里来?为了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效实施,巴中进行统筹协调,整合交通、水利、农业、畜牧、教育、卫生等项目资金,捆绑投入工程建设。同时,采取农民自筹、银行信贷、社会支持等方式解决工程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李桂忠是巴州区大茅坪镇红垭村贫困户。他家原来的5间土坯瓦房,处于地质滑坡地带,被鉴定为D级危房。如今,住进了安全的砖瓦房,李桂忠自筹资金只用了几千元。

  在红垭村,每家贫困户门口都挂着一张“易地扶贫搬迁明白卡”,上面写明贫困户基本情况、搬迁政策享受情况、帮扶政策等。在政策享受情况一栏,又包括旧房拆除复垦补助、购(建)房补助、农民自筹资金等项目。
  一张张明白卡上透露的信息,显示出该村严格执行了“搬迁房户均自筹不能超过1万元”的政策,严格遵守政策规定的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建筑面积。
  “我市通过采取多元政策配套、多种措施确保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原住户与迁入户基本趋于平衡,避免新的矛盾。”巴中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巴中对建卡贫困搬迁户,用好104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债务资金、专项建设基金和长期贴息贷款。建房补助上,严格执行政策,确保贫困户自筹资金在1万元以内、不因搬迁而负债形成新的贫困。
  对随迁户,通过整合政策“”、银行低息“”、配套设施“”、群众自主“”的方式多渠道投入,建房搬迁5.3万户。
  在严把政策关的基础上,巴中因地制宜创新举措,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红利。该市用好用活国土资源部支持巴中脱贫攻坚、允许扩大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范围的政策,尽量争取将贫困村和移民区纳入增减挂钩项目区,坚持建新必须拆旧,按拆除建筑面积给予补助。同时,整合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危旧房改造、倒房重建等政策,分别按条件纳入补助范围。
  去年初,成都高新区以每公顷442.5万元的价格使用巴中市300公顷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总金额达13亿元。巴中成为国土资源部出台《关于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后,全国第一个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存量增减挂钩指标的地区。
  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贫困户陈容就是增减挂钩政策的受益者。她介绍,得益于村里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国土资源项目,家里拆掉的土坯房获得5万元补偿,相关搬迁政策补助2.5万元。
注重功能配套 增强脱贫奔康后劲
  “这套沙发,价格能不能优惠些?”8月28日,南江县赤溪镇蒲坪村村民李峰德正在集市挑选沙发。李峰德搬入新居一年来,通过村合作社入股养牛积攒了3万余元,准备为家里添置一套家具。
  “现在的日子好过了,住上新房,喝上了自来水,傍晚还能去村活动室下棋。”李峰德笑呵呵地说,新房安全明亮,有便利的厨房、干净的卫生间,自来水、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等设施也一应俱全。
  搬得出,还要安置好。巴中以就业和增收为核心,坚持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统筹考虑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承载、城镇化进程等因素,进行搬迁安置,做到所有安置点“五通六有”,即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通讯,有产业基地、有活动场地、有购物中心、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垃圾收运点。
  值得一提的是,对鳏寡孤独和“五保”对象,巴中统一建设美丽幸福院(廉租房、公租房),互陪互助、集中安置,目前建成516套、集中安置865人。
  “搬进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巴中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只是房子漂亮,如果产业支撑跟不上,农民不能持续增收,搬到新的聚居点也留不住人。
  如何留住人、能致富?产业先行、产村相融是必然选择。巴中不仅努力给老百姓选好聚居位置,还立足选准产业,激发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
  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时,巴中坚持“输血”与“造血”、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实施就业稳收、产业促收、产权增收,让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多渠道就业促工资性增收。突出就业脱贫,针对搬迁群众个体情况,通过园区景区就业、搬迁聚居点服务岗位就业、进入城镇从事服务业、依托金融扶贫自主创业、劳务技能培训就业等方式,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户均有1人以上稳定就业。目前巴中市的搬迁户中,劳动力就业率达95%以上,不少大龄单身农民找到了对象。
  产业带动促生产性增收。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壮大茶叶、核桃、巴药及生态养殖等主导产业,积极拓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在每个搬迁片区,至少引进培育1-2个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优先把搬迁对象纳入产业链条,实现增收致富。今年,巴中85%的搬迁户可依托产业增收。
  盘活资源促财产性增收。深化人、地、林、房、钱和集体资产“六个盘活”,变资源为资本为财产。率先在易地扶贫搬迁村实施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市场经营,将财政性支农经营资产转化为村集体新增资产,贫困户配股40%、所有农户配股40%、集体持股20%,贫困户“双轮持股、二次分红、脱贫退股、滚动发展”。对无创业就业能力的特困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教育救助等政策兜底到户到人。
  “谁想到一个荒坡地竟能变成‘聚宝盆’!”望着满山葱郁,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村干部郭飞感叹,挪了窝,整个村子“”了起来。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中岭村把居住在山下和半山腰的村民搬到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聚居点。再将腾出的宅基地与原来的承包地进行规模化整理,建成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成立草莓、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以“农家乐”为重点的乡村旅游。郭飞开心地说:“搬迁前后一对比,全村人均增收逾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