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教授:建立一流的人事制度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基础
1月12日14:00,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图书馆二号报告厅,浙江大学人事处处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旭教授向交大师生作了一场关于“浙江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与思考”的精彩报告。校党委副书记晏启鹏主持报告会。
在这场报告中,刘旭教授回顾了浙江大学的历史沿革和最近十年的人事改革历程,介绍了浙大的人力资源状况,尤其是教职工概况,并描绘了浙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毕业生有一流声誉的发展愿景。
谈及浙大的改革历程,刘旭认为,这是一次权力下放,激发教师积极性的过程。他从进校、培养和发展三个方面来讲浙大的重点改革举措。在进校的选拔制度改革方面,新进人员原则上应有一期博士后经历;人才引进实行学缘结构“三三三”制要求;实行新星计划;青年骨干教师赴海外高水平大学进修计划;职务晋升要求有海外进修经历;执行特聘研究员岗位制度;开通海外引进人才绿色通道。
在建设青年教师支持培养体系上,浙大的政策要义是培养后备学术带头人,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国际竞争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浙大设置交叉研究种子基金以作为资源支持,并执行青年教师助教制度,职业导师制度、实施始业教育培训。
职称评审对队伍建设质量导向的牵引作用是浙大实行师资队伍发展的主要动力。其改革方向是强调职称评审的质量导向,取消单纯的业绩点,淡化职称评审的定量要求,将国际影响力作为职称考评的一个重要因素。浙大在经过改革之后,实现了以下几个目标:晋升名额逐年收缩;强调质量导向和标志性成果,取消量化分;晋升标准不再“一刀切”,由学院(系)、学科制定晋升条件,完善同行专家评审制度。刘旭用改革前后的科研参数来证明了浙大较为显著的改革成效。
刘旭接下来讲到浙大的教师分类管理问题。他以2006至2008年的师资队伍状态为例,说明了浙大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比如:四校合并造成的师资队伍良莠不齐、规模庞大;教师队伍工作差异较大,从教学、科研到专门为社会服务的队伍都有;教师的收入较低;无法满足建设一级学科的要求等。针对这些问题,浙大采取了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和评聘可转的进出机制,提倡教学、科研并重,研究与教学为主,进行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实行团队科研教学,进行分类引导、科学评估、强化激励、动态调整,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进行这样的分类管理后,浙大的教师队伍已基本达到海外高水平学校水平。
刘旭又就浙大的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实验队伍建设进行解说,重点介绍了优秀青年队伍百人计划。这一计划是借鉴国际高水平大学教师聘任的学术标准和程序而设计的。此外,院系自主权也是浙大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的一个重点。它要求定编定岗,兼顾资源约束与发展和竞争的需要,落实院系在队伍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将师资队伍建设一分为二,以建设浙大独特的人事体系。为此,浙大创新引入机制,广泛吸收海内外优秀人才,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增长的薪酬机制。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刘旭就当前在与国际化水平相接近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专职科研队伍、适应国际化师资的管理与服务队伍、高水平实验支撑队伍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双轨制并轨问题进行讲解。
最后,刘旭总结道:“如何建立一流的人事制度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基础,资源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保障,但是氛围更加重要。如何形成安心发展、能够发展、成效发展是衡量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关键。”
在做完精彩报告之后,校长徐飞,校党委副书记晏启鹏,校长助理周仲荣,党委组织部、财务处、土木学院相关负责人分别就有关问题向刘旭进行请教。
作为西南交大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第四次党政工作例会重头戏,刘旭教授的报告会在师生代表的热烈掌声中圆满拉下帷幕。
在党政工作例会第二阶段,校党委副书记陈志坚、晏启鹏,副校长朱健梅、冯晓云,周仲荣先后介绍了学校近期的工作情况。
全体在校领导;全校助理及以上中层领导干部;党委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院、教师发展中心、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等单位副科以上同志;以及峨眉校区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人事处处长出席会议。学院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