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战胜利的关键

01.09.2015  12:57

      作者:兰州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 刘粤军 刘 雷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温7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抗日战争史,我们愈加被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坚强意志、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所折服。不容置疑,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所在。

通过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伟大的使命需要伟大的担当,伟大的担当需要伟大的胸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肩负起团结引领中华民族进行抗日战争的历史重任,就在于她坚持以民族大义为重,顾全国家大局,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全民族抗战的领导核心和中坚力量。

不计血海深仇,倡导促成国共合作。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有过合作,也有血海深仇。但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动放下仇恨,促成国共合作。在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全面阐述了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实现了由抗日反蒋向逼蒋抗日的战略转变。1937年9月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这也意味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坚持有理有节,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存在投降、分裂、倒退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所谓联合,就是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尽量争取国民党内外的爱国力量。所谓斗争,就是针锋相对地同顽固派的反共摩擦挑衅、妥协投降阴谋作斗争,使它投降投不了、反共反不成,继续留在抗日阵线内。最典型的是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三次反共高潮。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有理有节的斗争,有力地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通过号召和领导全国人民抗日救亡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旗帜引领方向,旗帜鼓舞斗志。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很快占领了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在民族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举起抗战大旗,走在抗日爱国运动的最前列。

最早发出全民抗日宣言。从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共产党就坚决主张抗战,树立了民族解放的光辉旗帜。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响亮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立刻撤退占领东三省的陆海空军!自动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之后,通过《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对日战争宣言》等决议和宣言,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独占殖民地的野心,反复批判国民党政府对日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实质,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武装反抗、救亡图存,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率先领导东北抗日斗争。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就召开紧急会议,作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的六项决定,发表《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9月21日,中共满洲省委再次召开会议,作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及目前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要求各地党组织一面创立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一面采取切实步骤领导与援助各地抗日义勇军,而且派了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到义勇军中去工作。在领导东北抗日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北起小兴安岭、南至长白山和鸭绿江畔、西起辽河、东到乌苏里江的广大地区,纵横驰骋,歼灭大量日伪军。中国共产党率先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其重大意义不仅仅在于打击日军的军事价值,更重要的是为整个中华民族树立了抗日的精神旗帜,鼓舞和激发了全国人民乃至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抗日爱国热情。

通过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创造性地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广大敌后战场,不仅有力配合了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而且为抗战胜利积蓄了决定性力量,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为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37年9月至1938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建立晋察冀、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并巩固陕甘宁边区。到1940年,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加上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已拥有1亿人口,超过当时全国人口的1/4,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有效配合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作战,迫使日军不得不将原先用于进攻的大量兵力转用于保守其占领区,从而阻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据统计,到1940年,日本中国派遣军一半以上的兵力用于对敌后战场作战。

组织指挥一系列战役战斗。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动员和组织全民族掀起抗日爱国运动,而且组织指挥一系列战役战斗,大量杀伤日军,取得不少辉煌战绩,打出了人民军队的军威。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创建之初就遭到日伪军的围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进行了坚决反击。比如,1937年12月,晋察冀根据地军民粉碎敌人南北两线七路围攻,毙伤日伪军1000余人,取得反围攻作战的胜利。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军105个团20多万人发动“百团大战”,对华北日军开展了大规模进攻作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多次,毙伤日伪军约3万人,在抗日局面低沉时振奋了全国民心。

组织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1941年前后,日军反复“扫荡”并实行“三光”政策,企图毁灭抗日根据地的生存条件,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空前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强调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1940年12月25日,毛泽东同志指出:“认真地精细地而不是粗枝大叶地去组织各根据地上的经济,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是长期支持根据地的基本环节。”并提出了根据地建设和大生产运动的基本方针,如实行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畜牧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商业全面发展的方针,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方针,等等。各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为度过严重困难、支持敌后长期战争、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通过认识和把握抗战规律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现实目标结合起来,把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指导抗战的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阐明抗战胜利的必然性。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持久抗战才能胜利。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的特点是:日本是个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等等。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但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以前瞻敏锐的远大政治眼光描绘抗战胜利的路线图。《论持久战》明确指出,抗日持久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经过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战略相持阶段的时间将相当长,遇到的困难也将最多,然而它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同志对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方针作了详细论述,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提供了科学的基本遵循。

用科学军事理论鼓舞全国军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指明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而且提出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众,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的优势、生长自己的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抗日战争开始不久、许多人对战争将如何发展还不甚明了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就清晰地描绘出战争发展的全过程,回答人们头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科学论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批判了对于抗日战争的种种错误认识,才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广大人民,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