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百万人口特大城市 如何用好“红利” 怎样应对挑战

09.02.2014  11:03

三城成为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的后续题

绵阳、南充、泸州3个城市去年底跨入百万人口特大城市行列,这对当地和区域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记者就此连线相关市州和部门负责人。

人口“红利”不断:能扩大市场,亦能促产业集聚

在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看来,人口增加对城市产业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帮助——扩大消费市场。

南充市副市长郑和平对此深有体会。“南充原来有个说法,针头线脑当地买,包包豪车成都买。”如今,仁和春天百货、奔驰宝马4S店先后落户南充,“没有庞大的消费市场,怎么可能实现?”近年来,南充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高速增长,2013年同比增长14.8%,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

人口增长,亦能促进产业集聚。省住建厅城乡规划处处长陈涛认为,人口增长为服务业提供了人力资源,促进仓储运输、包装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服务好了,产业自然集中,促进产业链完善、分工细化。绵阳市市长林书成说,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例,可细分出设计、研究、检验、咨询等一系列业务。“这通常只在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中才会出现。

人口“红利”,并不止于城市自身。郭晓鸣认为,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的出现,将为优化我省城市群结构,提供人口基础。过去成都“一城独大”,再往下就是中小城市,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和成都相差甚远,“大企业想离开成都,都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去。

绵阳、南充、泸州,分别位于我省三大城市群。陈涛认为,三者将有望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补齐我省的特大城市“短板”,为各城市群提供产业“领头羊”,带动当地中小城市发展。

大城市病”威胁:倒逼政府提升管理水平

跨入百万人口特大城市行列,一系列挑战也随之而来。

城市新增人口,很多来自农村。郑和平认为,人的城镇化,是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更多的人口来到城市,住哪儿?在哪儿就业?如何融入城市文化?“大到就业,小到普及不随地吐痰的观念,都需要政府来解决。

伴随着人口来的,还有“大城市病”的威胁。“绵阳也开始堵车了。”林书成认为,人口增加,给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政府,带来更大资金压力。近年来,绵阳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每年均在40亿元以上。

当然,这也倒逼政府提升管理水平。交通信息技术、轨道交通建设……过去被认为只有北京、上海才要考虑的课题,也成为绵阳市政府的研究对象。同时,为提高效率,绵阳已将购买城市环卫、绿化等企业服务,提上议事日程。“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并不直接等同于区域性中心城市。”陈涛提醒,在印度和南美洲,都出现过百万人口的城市“贫民窟”。他认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除了人口这个基础性指标,还有社会保障、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缺一不可。同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到底有多大,也是考量是否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指标。

林书成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有了人口优势,还要有创新办法用好它,才能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例如,绵阳人口基数大,且老龄人口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给养老服务业带来新机遇。绵阳已计划借此打造辐射西部乃至全国的养老休闲区。(四川日报记者 熊筱伟 赵若言)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中央政治局同志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述职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