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媒介蚊虫现抗药性 疑因大量不合理用药

02.07.2015  13:35

  出现抗药性可能跟去年登革热疫情发生时,各地长时间、大量用药有关,也可能跟不合理的用药方式有关。  ———  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何剑峰

   其他科研团队做的抗性研究,多采用白纹伊蚊幼虫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幼虫对菊酯类药物表现出了中度以上,乃至高度的抗性。而菊酯类药物本身是杀灭成虫的,其对幼虫的消杀不如有机磷有效,这也可能带来试验结果的偏差。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和热带病医学院副院长陈晓光

  南都讯 昨日,省疾控中心发布消息称,引起登革热的媒介白纹伊蚊,在部分地区对部分杀虫剂存在中度或高度抗药性。

  省疾控中心称,为了有效控制登革热媒介伊蚊,在清除孳生地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化学药剂杀灭媒介伊蚊是当前控制登革热疫情的重要手段。2015年广东省疾控中心组织全省各地级市疾控中心开展了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现已完成部分地区的监测工作,同时,也将南方医科大学开展监测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和评估。

  监测结果表明,各地区白纹伊蚊对苏云金杆菌、马拉硫磷、四氟醚菊酯等杀虫剂均呈敏感性;对残杀威杀虫剂呈敏感或低度抗性现象;而对双硫磷、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在不同地区的情况则不太一样,大部分地区呈敏感、低度抗性,但广州、深圳、佛山等市的个别区域存在着中度或高度抗药性的现象。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何剑峰解释,所有杀虫剂都可能会激发抗药性,“因为生物要生存,就要不断进化”,出现抗药性可能跟去年登革热疫情发生时,各地长时间、大量用药有关,也可能跟不合理的用药方式有关。

   该如何科学使用杀虫剂?

  省疾控中心表示,要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应遵守四个基本原则

  1  首选生物杀虫剂或生物防制法。生物杀虫剂(苏云金杆菌)用于已对某些卫生杀虫剂产生抗性的蚊虫,是比较理想的生物杀虫剂。能养鱼的水体尽量投入鱼类控制蚊虫,投放的鱼类不应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食蚊鱼、斗鱼对伊蚊幼虫均有较好的捕吃效果,食蚊鱼一般用于人工水体,对自然水体慎用。

  2  应尽量选用敏感药物或低度抗药性药物。敏感药物可正常使用;低度抗性药物根据当地抗性水平调整用药剂量;中度抗性药物以限制其使用次数为原则,以延缓抗性发展;高度抗性的药物应尽量暂停使用,一般停用1~2年后,待其恢复敏感性方可使用,或加入敏感快速击倒药物(如四氟醚菊酯)进行复配后酌情使用。

  3  轮换或镶嵌使用卫生杀虫剂。轮换用药是选定几种无交互抗药性的卫生杀虫剂,在一段时间内使用某几种,过一段时间再换另几种;镶嵌用药是将某一城市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各使用一种卫生杀虫剂,过一段时间再轮换使用。

  4  当出现登革热疫情或蚊媒密度超过预警值时,才使用化学药物杀灭成蚊。

   业界声音

  南方医科大学团队:

  六市监测成蚊、幼虫发现低抗药性

  据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和热带病医学院副院长陈晓光教授介绍,在稍早前,该校试验团队,也曾专程对暴发过登革热的六个城市的白纹伊蚊抗药性问题进行研究。“在六个城市的重点区域中,我们选取了白纹伊蚊的成蚊、幼虫作为试验对象。而采用的杀虫药剂为常用的广谱杀虫剂溴氰菊酯”,陈晓光表示,通过六市的研究和对广深两地的重点比较后发现,白纹伊蚊对光谱杀虫剂表现出了轻度抗性。

  陈晓光表示,目前无论是南方医科大学团队还是其他的团队,采用的抗性研究方案,均是按照世卫组织提供的指引进行研究。但世卫的方案,是应对疟疾致病蚊媒———  桉蚊设计的。这是否适合于白纹伊蚊,还需要探讨。此外,其他科研团队做的抗性研究,多采用的是白纹伊蚊的幼虫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幼虫对菊酯类药物表现出了中度以上,乃至高度的抗性。而菊酯类药物本身是杀灭成虫的,其对幼虫的消杀不如有机磷有效。这也可能带来试验结果的偏差。

  “但不管怎么样,由于登革热的大范围传播,人类广泛、大量地使用杀虫剂后,白纹伊蚊出现了一定抗性这是可以肯定的。了解抗性后用于指导灭蚊,将更加精准。”陈晓光表示,现在科学界担心的是蚊虫表现的高抗性问题,是否会导致现有的消杀药谱彻底改变,更危险的是究竟是否会导致将来灭蚊无药可用的后果。“因此,关键的还是要慎用化学药物,精准、科学地使用药物。比如明确为中度抗性的药物,应该轮流、组合使用,来提高消杀效果。

  采写:南都记者 阳广霞 王道斌

  通讯员 粤康信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