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炒新热"背后:高压线、限炒令缘何成推手
新华网上海1月28日电(记者 潘清) 28日,沪深交易所有9只新股集中亮相,最终,毫无悬念地延续了IPO重启以来的“爆炒”。
行业平均市盈率发行的“高压线”压住了高价发行,“最严限炒令”限住了首日股价。但看似严密的制度设计为何没能抑制市场对于新股的热情,反而助推了“炒新热”?
“限炒令”下“炒新热”高烧不退
本周,A股迎来本轮IPO重启以来的集中上市潮。27日和28日两天,沪深两市共有17只新股亮相。
28日,包括“庞然大物”N陕煤在内,9只新股因触及相关规定,齐刷刷遭遇“秒停”。其中,N陕煤复牌后涨幅有所回落,8只新股在深市复牌后则再度停牌,并在收盘时全部录得44%及以上的最高涨幅。
自年初IPO重启以来,相似的情形屡屡上演。截至27日,在深交所挂牌的24只新股中,除21日上市的N炬华首日涨幅为18.67%外,其余新股全部在上市首日触及相关规定而被盘中两度临时停牌,首日涨幅均达到40%以上。
在上市首日股价受限的背景下,炒新的热情被显著延长,多只个股出现连续涨停情形。其中,曾被举报在IPO配售环节涉嫌寻租腐败的我武生物,21日上市后连续无量涨停,目前股价已较发行价累计上涨93.6%,动态市盈率则从发行时的39.31倍飙升至56.06倍。
“炒新”为何高烧不退?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所谓“史上最严限炒令”,某种程度上诱发了市场炒新冲动。
知名财经评论员皮海洲表示,“限炒令”的确在抑制新股上市首日炒作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但其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一方面,新股上市后普遍“秒停”,导致市场效率极差。另一方面,这一制度设计也为低成本操纵股价提供了便利。
“高压线”下新股难免爆炒命运
事实上,新股上市后遭遇“爆炒”的命运,在其定价环节就已经被注定。
1月12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的监管措施》,规定新股发行市盈率高于上市公司同行业平均水平的,需要连续三周进行风险提示。
为了不触及行业平均市盈率的“高压线”,多只新股紧急调低了发行价。率先行动的众信旅游经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协商决定,剔除了初步询价申报总量96.33%的高报价,从而被称为“IPO史上的奇葩”。
最终,众信旅游发行价确定为23.15元/股,对应的发行市盈率仅为22.05倍。这一数值较二级市场旅游行业最近一个月的平均静态市盈率低了42.46%。
有统计显示,剔除目前仍处于暂缓发行的奥赛康等4家公司之后,48家完成网上网下发行的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为29.02倍。
其中,27日上市的8只深市新股中,创业板上市的鼎捷软件发行市盈率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最近一个月平均静态市盈率低了49.26%。同为创业板新股的易事特、创意信息发行市盈率也较行业平均值低四成以上。
就在同一天,近期频创新高的创业板指数再度改写历史,盘中更一度冲破1500点整数位。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等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创业板指数屡创历史新高、平均动态市盈率超过60倍的背景下,新股以低市盈率发行,必然导致上市后遭遇“爆炒”。
相关制度亟待“纠偏”
从某种角度而言,在这一波不断加剧的“炒新热”中,新股发行定价和上市监管新规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对于从中暴露出的制度设计缺陷,“纠偏”已迫在眉睫。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市场化定价的本质应当是由市场来决定新股定价的合理与否,人为限制下的低价发行,必然导致其上市后股价向高位“回归”。这不仅会助长炒新者的投机冲动,也会加剧中小板、创业板存在的“泡沫”。
皮海洲建议用涨停板制度取代临时停牌制度。考虑到新股自身的特点,可将首日涨幅限制确定为发行价的40%,同时维持开盘价涨跌幅不超过发行价20%的规定。
皮海洲表示,采用上述设计具备多项优点:一是对开盘价限制可避免新股上市首日过分高开,增加二级市场投资风险,涨幅限制则可抑制新股上市首日爆炒;二是有利于增加市场的有效性,即便是新股上市首日股价涨停,但交易依然可以继续进行,避免了现行“限售令”下投资者“想买买不到,想卖卖不出”的状况。
“此举还可以增加股价操纵的难度,让有意操纵价格者付出更多的成本。而交易的持续进行,客观上也为交易所发现操纵行为创造了条件。”皮海洲说。
按照监管层的部署,2014年新股密集发行将成常态,及时“纠偏”后的制度能成为一剂良药,让疯狂的“炒新热”逐渐退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