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科界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专家发言摘要
【编者按】7月7日,省社科联举办了社科界专家座谈会,专题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省内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代表就经济发展、文化旅游、生态保护、人才储备、社会和谐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建议性发言。现将发言摘录如下。
西华大学边慧敏《率先学深悟透 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传达学习好、研究阐释好、贯彻落实好省党代会精神,是当前全省社科界的重要政治任务。社科界要切实发挥好理论阐释作用,学习上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党代会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宣传解读上,要把道理讲实、讲透,让党代会精神入脑入心入耳;研究阐释上,要深入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提供理论支撑。发挥好咨政建言作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四川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导向,形成有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的研究成果,紧扣全省重点工作建言献策,把党代会确定的任务落到实处。发挥好实践引导作用,对党代会精神的领会要运用于实践,对政策理论的解读归根结底要落实在行动上,全省高校要在深入研究国家重大战略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发挥好人才保障作用,进一步探索提高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和办法,更好激活人才队伍活力。
成都市社科联(院)陈蛇《学习贯彻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
东明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强化首位城市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支持成都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参加成都代表团讨论时,东明书记要求成都要不断增强“六个辐射带动力”,这充分体现了省委对成都的殷切希望,为成都在全省大局中找定位、强担当提供了重要指引。
成都市社科联(院)将进一步明确成都使命,为积极发挥首位城市作用提供智力支持;加强“金沙讲坛”等科普品牌打造,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加强“金沙智库”建设发展,吸引国内外智库关注研究成都;落实新的人才观,构筑社科人才高地。团结和带领广大在蓉社科工作者致力于加快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哲学社会科学,服务成都和四川发展大局,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出“成都声音”、贡献“成都智慧”,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西南交通大学何云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促进康养产业发展》:
东明书记讲话中提出:要积极应对我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当前,全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8%,高居全国第二,全省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发展康养产业、形成老龄产业,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必须面对的问题,更是成为多点多级发展战略支撑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发展康养产业,是当前必须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的重大现实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在国家部委和四川省委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第一批国家老龄科学研究基地。基地立足全国,服务四川,近年来,与成都市社科院联合发布了38个城市退休人员生活质量排行榜、为攀枝花市制定了产业化康养基地的规划,还进行了康养人才培训、康养政策研究等多方面的有益工作。我们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共同开展好老龄化社会的研究和规划,为实现党代会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四川省社科院杜受祜《贯彻省党代会精神,推进我省绿色发展上新台阶》:
推进我省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一是要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差异化绿色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是开发与保护的有机统一,实质就是可持续发展。要根据各地区不同的主体功能定位,选择区域绿色发展的战略和路径;二是要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培育新的产业支撑和可持续生计收益。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钥匙,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变成区域新的支柱产业和脱贫致富重要收入来源;三是坚持新的环保标准,倒逼调结构转方式。国家“十三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约束性的资源环境指标有10项。我省虽然实现这些目标有较大的难度,但一定要强化新标准的约束性,倒逼发展方式转变,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污染治理;四是拓宽生态补偿领域、探索非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途径。要用好政策机制,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保护好生态环境。用好市场机制,探索更多的非财政转移支付的生态补偿形式和渠道;五是把生态修复摆在压倒性的地位,安排和推进一批重大生态修复项目。抓住农村人口大量外出打工,大量土地撂荒,和农村集中居住点调整、扶贫移民搬迁、灾后重建等时机,实施退居还林、退路还林、封山育林等生态修复、修养工程;六是城乡统筹推进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应当把日益显现的农村规模化养殖场粪便、污水治理,农村秸秆焚烧治理、垃圾围村等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工作来加以推进。中长期则要从城乡环境保护规划一体化,建设农村环境保护新的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着手,以建设生态村、生态乡镇和生态县为平台,深入推进环境治理保护的城乡统筹。
西南民族大学刘勇《学习党代会精神 促进四川更加美丽繁荣和谐》:
东明书记的报告从历史的维度,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对四川文化工作的过去做了客观评价,未来做了科学谋划。对四川省思想文化工作做了系统的阐述,描绘了文化小康、文化强省可以预期的未来。提出的“中国气派”“巴蜀特色”的概念,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者指明了研究方向。
《报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高度重视四川省的民族、宗教工作,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现状做了科学的判断,对未来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划: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持续用力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
成都与藏族、羌族、彝族等民族比邻而居,可以说是距离世居少数民族最近的特大都市,但是,民族关系非常融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饮食文化、佛教文化产业等得到较好的发展,为城市增添了多元文化的色彩。多年的事实证明,四川省的民族政策、民族宗教政策的执行是成功的。因此,四川省、成都市不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以开放包容的精神看待民族文化,在很多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为全国其他地区其他城市提供示范,可以建立全国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团结进步示范区。
西南财经大学姜玉梅《发挥智库作用 加快推动四川自贸试验区更好发展》: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奋力开启我省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对过去五年四川成绩做了系统回顾和总结,描绘了四川未来美好蓝图。
作为四川加快改革创新,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实现“两个跨越”,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新试点,四川自贸试验区对发挥对标国际、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优势,形成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对增强四川发展软实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推动四川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四川)自贸实验区综合研究院将按照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依托西南财经大学的学科优势,通过校内协同、川内协同、国内协同、国际协同,整合政产学企研力量,充分发挥高校智库服务功能,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为抓手,着力破解四川自贸试验区亟待攻克的难题,提供四川自贸试验区发展专项研究报告和决策参考,打造一个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高端智库、人才库和信息库。
西南交通大学林伯海《做好文化产业这篇大文章 提升巴蜀文化软实力》:
省委书记王东明同志在报告中提出了“五个再上新台阶”的具体目标任务,其中,“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支持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增强优秀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便是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之一。
做好文化产业这篇大文章是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题中之义、是实现“两个跨越”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三大发展战略”的动力源之一、是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释放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活力。二是大力支持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创意产业与内容产业在四川蓬勃发展。三是增强优秀文化产品供给能力,重振四川出版和四川影视(峨眉电影制片厂)的雄风,重塑优秀文化产品供给的辉煌。四是扶植和推荐巴蜀文化特色产业,进一步通过实施巴蜀文化品牌工程、名家工程,来推广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施藏羌彝地区的品牌战略,使四川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走出去。
西川农业大学杨锦绣《我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人才支撑体系建设问题的思考》:
为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川实践,深入推进“三大发展战略”实施、奋力推进“两个跨越”,加快转变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人才兴农战略,着力推进农业人才现代化,培养农业农村 “新动能”。
当前,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体系建设存在较大不足,人才的支撑力不能很好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主要体现在:农村优秀人才数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人才资源供给不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村人才流动性强,农业从业人员稳定性差、构建农业人才支撑体系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
因此,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农战略,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契机,促进农业人才支撑体系构建与完善、健全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业人才培育实效、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保障人才支撑体系构建与完善的培育政策、构建农业人才管理体系,努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不断开创我省农业人才支撑体系构建与完善的新局面。
四川省统计局车茂娟《学习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促进社科研究更好发展》:
王东明书记所作的报告,是指引全省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们科研部门行动的根本遵循和努力方向。
四川省统计局科研所和四川省统计学会是四川省统计局下属的科研管理和科研机构,是四川省统计局重要的参谋和“智囊团”。我们作为一个政府机构内部的科研及科研管理机构,要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立足于为省委省政府提供优质服务和决策参考,做好科研和科研管理工作。一是在自主开展科研工作方面,要深刻领会未来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找准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关注的难点、热点以及重大敏感问题,做好分析研判和预警预测、撰写分析报告。二是在科研管理方面,科研所和统计学会要整合全省统计科研力量,围绕政府中心工作组织专项课题研究和项目管理工作。今年,我们确定了“稳中求进”系列专项研究,力争为省委省政府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
通过学习党代会精神,结合多年从事统计科研及统计科研管理的实践,以及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的实际,提以下几点建议:一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研究要更加注重创新和中国特色。二是科研资源的组织方面,应进一步加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政府部门和专业学会的合作和交流。三是科研管理方面,要更加注重理论研究和实用性研究并重。四是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方面,要加快改革和规范的步伐。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黄萍《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促进区域协同共兴》:
王东明书记在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后五年,我们要坚定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其中第一个战略就是“要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协同共兴、整体跨越提升的新格局。”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是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同共兴、实现整体跨越提升的重要路径,是区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综合载体,是新常态下区域发展的新引擎,是贫困地区实现扶贫攻坚的新动能。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支点在景区、基础在环境、核心在产业、关键在体制、动力在改革创新、路径在统筹融合、方法是旅游+、目标是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共建共享。根据四川旅游业及区域发展现状,建议采取以下六个方面的发展思路:一是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现代旅游治理体系。二是加强规划工作,做好全域旅游顶层设计。三是加强标准化建设,实施全方位服务质量工程。四是坚持融合发展,增加有效供给。 五是推进全域环境优化整治,推进共建共享。六是制定出台支持示范区创建政策,强化示范引领。
四川大学彭邦本《努力增强中国气派、巴蜀特色的文化软实力》:
东明书记的报告中,提出了今后五年的一系列宏伟奋斗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再上新台阶,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彰显中国气派、富集巴蜀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
所谓巴蜀文化的特色,就是在巴蜀大地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古老文化独特的精神气质。巴蜀文化是中化文明多元一体宏大格局中的重要之“元”,亦可谓中化文明洪流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巴蜀文化还是中化文化宏大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之一,其精神特色可以简要概括为:开放包容、诚信节义、好文善思、道法自然、认同中华。
巴蜀文化的上述特质,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深入挖掘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当代价值,不仅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积极的意义,而且为实施巴蜀文化品牌工程、名家工程,创作更多文艺、学术精品力作,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加强巴蜀文化特色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而且有利于增强和彰显中华文明的软实力,推动巴蜀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特色组成部分,走向世界。
网站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