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四川实践:做好绿色“加减法”

29.07.2017  01:01

   绿色“运算

  持续不断做绿色的“加法”,做污染的“减法”,才能让四川更美丽,祖国河山也才能更壮丽,国家生态才能更安全

   绿色“硬仗

  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已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

   绿色“风暴

  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并实现省内环保督察全覆盖,动真碰硬,追责问责;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法治,为落实决策部署提供了保障

  “拒绝套路,啥都能问”。7月23日,“我与环保厅长面对面”座谈会在成都举行,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对参会代表的尖锐提问“不设防”,座谈问答“全公开”。

  成都雾霾是不是彭州石化造成的?空气监测点是不是设在“环境优美”的地方?四川盆地冬季雾霾频发怎么破……这些问题,无一不是舆论热点、网络焦点。

  不仅四川人民关心,全国人民也关注。万里长江在四川留下最长的印迹,使四川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剑指加快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部分环境违法问题整改,一个特殊的微信群近日组建:环保部副部长、四川省副省长担任群主,12位相关市州领导每周五向群主交整改进度“作业”。

  一个理念在四川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民族地区生态环保及全域旅游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坚决守住民族地区绿水青山和蓝天净土。

  对脚下土地负责,对历史和人民负责。四川坚定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战略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夯实绿色本底,做好做足绿色“加减法”——

  全面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打响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面推行河长制,始终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率先实现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全覆盖……

  从成都平原到雪域高原,从连绵丘陵到巍峨群山,巴山蜀水铺展开更加秀美壮阔的绿色画卷。

   绿色“运算

   持续不断做绿色的“加法”,做污染的“减法”,才能让四川更美丽,祖国河山也才能更壮丽,国家生态才能更安全

  7月的若尔盖县,天蓝地绿,水草丰茂,牛羊怡然自得,草原生机勃勃。许多人不知道,这里正经历一场“地球癌症”的艰难拯救战役。

  涵养黄河、长江的川西高原,素有“水塔”之称,然而,一旦草原沙化,母亲河将面临补给缺失之虞。

  自20年前若尔盖县被纳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点,其辖曼乡多年“攻防战”取得绿意浓浓的战果,7.8万亩沙化土地重新披上绿装。

  由高原急转而下,河流一路东逝。不择细流,成就了长江的深阔,有每个支流的清澈洁净,才会有入海口的一碧万顷。

  从今年开始,“千河之省”四川实行河长制,省内所有河流全覆盖。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上岗,负责河湖管护,当前的重中之重是污染防治。

  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砻江、青衣江、长江(金沙江)、安宁河、沱江、岷江、大渡河等省级十大河流实行双河长制,每条河流皆设立两位河长,均由副省级领导担任。

  实践证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生不息,环环相扣。四川更美丽,长江和祖国河山才能更壮丽,国家生态才能更安全。

  从战略地位看,四川是全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区,水能蕴藏量占全国五分之一;

  从现实影响看,四川雄奇秀美的巍巍大山,奔流不息的滚滚江河,旖旎迷人的独特自然风光,连片的大熊猫生态栖息地,弥足珍贵;

  从历史使命看,四川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仍然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草地湿地退化和沙漠化、土地石漠化等现象突出,环境安全亟待加强。

  过去,绿色造就了“天府之国”;未来,巴山蜀水只有在绿色装点下才会更加美丽。在四川省环境保护大会上,王东明说,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满不满意,是检验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公信力的“试金石”。

  不忘初心,笃定而行。面对绿色大考,省委选择了“绿色运算”:持续不断做绿色的“加法”,做污染的“减法”,既开展国土绿化,夯实绿色本底,统筹推进植树造林、山水保护、生态修复、功能提升,又重拳出击、铁腕治污,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坚决守护绿水青山。

  加法,从规划上高点起步。2013年,我省明确划分川西高原生态区和川东开发区,确定开发红线;2014年,划定若尔盖、大小凉山、川滇、秦巴山区四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重点;2016年,省委全会果断启动“全面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切实加强脆弱地区生态修复……一笔一画,勾勒生态家园的未来。

  加法,从投入上高强度发力。2013年起,我省开展生态治理需求摸底,建立项目需求储备制度,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力度。五年来,四川林业累计对沙化土地、石漠化土地投入治理资金超50亿元,创历史新高。

  加法,从创新上高频率加码。2013年,试水市场化治沙;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取消公益林、经济林比例;2015年,非国有公益林纳入生态补贴范围;2016年,碳排放市场开锣;2017年,完成省域全覆盖环保督察,开全国先河……

  如果说,加法瞄准自然生态的“量质齐升”,加的是自然和谐色彩;减法则瞄准污染治理的“量源双降”,减的是黑烟污水的毒害。

  减法,就是要为大气、水、土壤全面松绑,突出抓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面落实河长制、扎实抓好土壤污染防治,打赢一场场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

  减法,减的是对污染的宽容,保持对环境违法零容忍,有举必查、查必有果、严肃追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切实增强环境保护执法震慑力。

  加减之间,四川以最大力度厚植绿色本底,以最严厉举措防治污染,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化解落后产能。

  省委、省政府向全川人民庄严承诺: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主体功能区布局全面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基本形成。

   绿色“硬仗

   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已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

  7月7日,“大规模绿化凉山行动”雨季义务植树活动举行,2万余株黑荆、杨梅等树种栽入西昌市西溪乡牛郎村的一处荒山。

  过去5年,四川累计植树造林50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88%,比2012年增加1.62个百分点。

  植树越来越不容易。经过多轮国土绿化后,四川剩余的荒山荒地,绝大部分是造林难度大、绿化成本高的地块,是沙化土地、石漠化土地。据测算,要完成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的既定目标,意味着森林覆盖率每年须增加0.8个百分点,每年营造林不低于1000万亩。

  荒山荒地“补绿”尚且如此,高山高原治沙更难于此,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更甚于此。无论情愿与否,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已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

  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对未来发展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坚决抓好环保工作,坚决把推进绿色发展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在省决策层看来,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着力解决好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公共产品,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忧——这既为啃下环保“硬骨头”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破解难题指明了方向。

  大规模绿化全川的方式由此发生显著变化。针对城乡绿化布局不均衡、生态供给不平衡的现状,四川打破城乡界限、行政区划限制,将植树造林变为森林进城和公园下乡,更注重城乡一体绿化,更注重改善人居环境。

  根据规划,2020年前,巴蜀大地将打造出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四大森林城市群。城市内部,实施绿线管控等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供给;城市周边,推动荒山荒坡荒地绿化,打造环城公园绿地带;城市之间,借助道路水系等绿化,打通生态联系。

  雅安在全省率先启动森林小镇和森林示范村庄创建,让天全县紫石乡紫石关村52岁的村民韩煜强感叹“种树子的道道确实多”。他家院坝周边,生长慢、“模样不佳”的柳杉等树种,今春基本被石榴、紫薇等既美观又兼具经济效益的乡土树种取代。

  到2020年,四川将建成森林城市30个(其中国家森林城市12个)、森林小镇100个、森林示范村庄300个。

  打破行政区划,实施联防联控,也是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战役的关键。成都平原大气污染治理被列为2017年四川环保“一号工程”,今年以来,8市一起防控秸秆焚烧开启合作的序幕。

  正是得益于成都联动周边市州步调一致地开展“散乱污”整治、建筑施工扬尘控制、工业集中区燃煤锅炉改造和淘汰、排污大户偷排漏排整治、秸秆禁烧、机动车尾气管控、网格化监管等工作,上半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16天,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天。

  成都市民在微信朋友圈晒蓝天、白云、晚霞的频率越来越高,拍摄绵延起伏雪山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成都的另外一张名片不胫而走:全球唯一能在城区观看7000米以上级雪山的特大中心城市。

  回头再看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捷报频传——

  打好“蓝天”保卫战,去年四川21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0%,PM10年均浓度比基准年2013年下降12%;

  打好“碧水”保卫战,除三州外四川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均建成污水处理厂,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0.5%和75.2%,全省地表水出川断面达标率90%;

  打好“净土”保卫战,累计建成城市(县城)生活垃圾转运站1736座,无害化处理厂(场)124座,建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行政村44019个、占93.4%,全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5%。

  盛夏的黄昏,乐山市市中区的宋大爷拎着鸟笼,坐在岷江边乘凉,好不惬意。“多亏治理了几家重污染企业,河水变清了,偶尔还能看见野鸭。”同一时段,全省水质自动监测网络的实时监测数据显示:岷江在乐山出境断面水质为III类。

  群众满意,市场也“买账”。结合集体林确权颁证、非林地上造林颁发“经济林木(果)权证”,四川推行“谁造林、谁所有、谁管护”,强化充分调动市场力量和社会资本积极性。今年前6月,我省通过集体林权“两证一社”,共落实抵押贷款超过10亿元。

   绿色“风暴

   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并实现省内环保督察全覆盖,动真碰硬,追责问责;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法治,为落实决策部署提供了保障

  一周前,因环保问题整改进度较慢,资阳市、甘孜州、凉山州分列全省倒数前三名,三市州政府主要负责人被省政府约谈。

  省政府的三个“不允许”振聋发聩:要采取超常规措施,提高整改工作效率,加快整改进度,绝对不允许做样子,绝对不允许做表面文章,更不允许弄虚作假。

  这也顺应了群众的期待——环境保护绝不会是一阵风,环保力度绝不会渐行渐弱。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贯彻部署提供可靠的保障。

  2014年3月,省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领导小组成立,明确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者、生态文明理念的倡导者、生态文明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同一年,我省试点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生态环境审计,依法查处领导干部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过程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问题。

  为充分发挥考核体系“指挥棒”作用,省委还把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和总量减排纳入目标考核,把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日常考核和选任考察,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引导各地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增长。

  这一系列的政策安排,划明了“红线”,标明了“底线”,也把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就能层层压实环保责任,严肃追责问责。

  环保督察像一柄利刃,容不得一点“藏污纳垢”。中央出台《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后,四川省委高度重视,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环保督察,掀起动真碰硬的“环保风暴”。

  2016年6月开始,省环保督察组对德阳、乐山、广安、泸州、达州等5市进行督察;从今年2月开始,由10位省领导带队、22个省级部门参与,集中40天时间分两批对剩余16个市州开展督察。原定三年完成的省级环保督察,在两年时间内实现全覆盖。

  其间,省环保督察组对21个市州142个县(市、区)的1994个点位进行下沉式督察或重点督察。督察过程中,督察组对799名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了个别谈话,对176名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了党纪政纪处分,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企业703家。

  针针见血的环保督察,切实传导了压力,提升了责任意识。更重要的是,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同时,不断推动地方建立环保长效机制。

  “后督察”阶段,四川紧盯问题整改不放松:问题不查清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

  按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环境目标考核、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综合管理、饮用水水源保护、污染源、环境质量和其他”九大类别,督察组对发现的环境问题进行分类,共梳理出各类环境问题8924个,建立整改台账,确保整改不留死角。

  其中,对成都城市建成区53段黑臭水体整治任务、雅康高速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整治项目、攀枝花市选矿行业污染综合整治项目、南充市畜禽养殖综合整治项目等10个突出环境问题,省上挂牌督办。

  瓦屋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共有14家矿山企业,对保护区内探矿采矿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和综合整治,让其依法依规有序退出,正是挂牌督办的重点之一。

  今年6月20日,洪雅县与业主方协商一致——永久封硐。今年12月10日前,保护区内所有矿山全面拆除设施,查封井硐,实施生态恢复。

  根据周周通报的进展,截至7月14日,省级环保督察发现的8924个各类环境问题,整改完成率为80.5%。

  在这场“风暴”中,职能部门认真履职,有关部门协同联动,群众踊跃跟进参与,全省形成了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执法机构更健全。四川在省、市、县三级分别设置环境监察执法机构206个,设乡镇(街道)环保机构970个。今年1-5月,全省办理环境违法案件2729件、增长293%,处罚金额1.6亿元,增长622%。

  司法护航更有力。随着7月初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全省环境资源审判庭达50个,专门负责涉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案件、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案件、涉气候变化应对案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等四大类案件审理。

  群众参与更踊跃。自12369举报热线开通以来,受理投诉举报超过12万件。群众不仅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也积极投身环保生活。上半年,成都中心城区已投放共享单车83万辆,6月平均每天使用车次达400万。在此背景下,成都汽车尾气减排量创下近年新高,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加速迈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正变成一场人人参与的全民行动。

  而这,正是时代的最强音!(记者 张守帅 王成栋 江芸涵)

责任编辑:郑玮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