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份变为现实的提案看如何突破大数据发展瓶颈
解码两会
岁末年初,各类盘点类新闻吸引不少眼球:“成都平均车速25.7km/h成科路上榜十大拥堵路”“四川2016届毕业生就业大数据”“健康大数据出炉四川10个人中有1个胖子”……这些都是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成果,也成为网友的谈资。从前沿概念到随处可见,大数据正逐渐改变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不少四川网友留言表示,邻居贵州的大数据发展得如火如荼,四川大数据产业前路如何?针对网友的声音,委员们纷纷建言。
□本报记者 陈岩
A
解决基础数据匮乏
政府应主导数据加工、构建分享机制
“去年两会我建议构建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现在已经落地。”1月14日,在蓉参加本届政协会议的省政协委员、成都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所长王荔带来好消息。她表示,大数据一方面是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同时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而政府部门是多领域权威数据的最大拥有者,这些数据能不能率先开放共享是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关键。
未能拿出的基础数据,具体卡在哪儿?
民盟四川省委集体提案《强力推进我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建议》中给出3个原因:政务数据平台建设缺乏技术标准的统筹协调,对将来的数据对接、共享、开发、管理都会带来很大隐患;我省数据和数据产业仍处于条块分割状态,数据的持有者、开发者、应用者相对分离,数据不能流动共享。
指出问题的同时,上述提案也给出建议。在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方面,尽快启动地方立法,解决大数据开放应用及安全管理的法律依据问题;组建公共数据中心,制定政府数据资源采集、应用、共享等标准规范,对政府数据进行去密、脱敏后开放给创新公司和大数据应用开发商;尽快制定出台《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政策》,从领导体制、发展路径、数据开放等方面,全方位构建推动我省大数据产业赶超发展的政策体系。
视线移到会外,提案中的一些建议,我省已有动作。2016年,省级政务云正式启动,首批13个省级部门、30个应用已迁移到省级政务云平台上运行。根据计划,2018年前所有省级非涉密信息系统都将迁移到该平台上运行。
B
解决大数据具体应用不足
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大数据平台
“关于加强文艺资源数据库建设,是我第二次向政协全会提交的提案。”省政协委员、达州市文联主席丁长兴认为,文艺资源信息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已成为文艺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我省缺乏这方面的应用,急需建立文艺资源中心,对文艺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数字化应用与管理实施集中系统管理。
丁长兴的烦恼在不同界别的提案中都有体现。
民建四川省委《关于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我省“精准扶贫”问题的提案》中提到,由于缺少大数据支持,我省精准扶贫存在扶贫对象精度有待提高;收入统计不精准;因信息不对称和整体联动不够,扶贫资金易产生多头救助、遗漏救助、重复救助等问题。
科技界委员的集体提案《关于建设四川地质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议》指出,我省拥有庞大的地质数据,但这些数据资料分散在各单位,没有统一集成开发,形成信息孤岛,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保值增值服务。
无论文艺、扶贫还是地质,都有具体应用大数据技术的需求。对此,王荔在知识产权领域成功应用大数据的案例或可借鉴。
去年省两会期间,王荔提交了关于构建基于知识产权在大数据综合云服务体系的建议。去年6月,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1.0版本正式上线,以知识产权大数据云库为基础,打造全省统一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这一建议之所以快速落地,是因为基于市场需求,瞄准了企业的应用难题。“先通过满足某一细分市场的需求建立平台,然后再收集更多特色数据和基础数据,进而扩大平台数据规模,再开发新的应用,就像滚雪球。”王荔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