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态农业让农民吃上“生态饭”
“咱们示范基地生产的雪梨,最初卖8元一公斤,去年卖到了16元一公斤,还供不应求。现在村民人均纯收入能有16000元。”说起现代生态农业示范试点建设这几年来的变化,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的村民个个乐得合不拢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2014年以来,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启动了13个涵盖不同主导产业类型的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形成了六大区域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提升了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让农民吃上了“生态饭”。
农业生产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现代生态农业不仅提供绿色健康的农产品,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是打通‘两山’通道的重要途径。”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王久臣接受我们采访时说。
生态农业是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精华所在。同样,生态农业更加注重农业与自然相和谐,在适应中改造自然,主张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和多层次利用,更加强调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经济效率,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综合优势。
“农业内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与生态功能不平衡,农业生态功能发挥不充分,农业质量发展不充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现代工业化农业生产方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探索现代农业生态转型道路。”华南农业大学前校长骆世明教授直言。
王久臣表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就是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绿色导向,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提效,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化利用,加强农业资源养护保育,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生态基地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显着
重庆巴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属于城郊型多功能生态农业模式,该示范基地生产的雪梨供不应求。通过改善村里环境,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一户能有5万元的年收入。
据了解,该示范基地推广梨树非充分灌溉技术,实现较常规灌溉节水97%,推广种植绿肥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基地化肥施用量呈逐年下降,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物理防控相结合,农药施用量降幅高达86%。
这只是全国13个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案例之一。经过4年多的实践探索,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已总结出6大区域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比如,在甘肃、内蒙古等资源短缺地区,推行节水环保型技术,平均节水25%以上,地膜回收利用率80%以上;在河南、山东、辽宁等粮食主产区,以沼气、有机肥为纽带推动种养循环,秸秆、粪便和尾菜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8%以上。
“通过这几年的示范、宣传与引导,政府、企业到农民越来越关注生态农业,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形成了广泛共识,尤其散户也开始转变思路,积极主动来发展生态农业。”王久臣说。
亟待健全产业化发展长效机制
在王久臣看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既要依托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等新型主体,也要构建多层级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积极鼓励一家一户的小农户参与其中,才能真正让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绿”起来。
安徽桐城现代生态农业基地为该市南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基地构建了“稻鸭共育”、“稻虾连(共)作”、生态拦截、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南方水网区水体清洁型生态农业模式,2017年基地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100%,化肥使用量减幅27.3%,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40%以上。
“推动现代生态农业,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另一方面在种养结合、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关键环节,形成绿色生态导向的生态农业补偿制度,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知名现代生态农业品牌,让绿色产品牵引绿色生产。”安徽省农村能源环保站副站长黄文星说。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已在项目引领、基地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化发展轨道,仍需要进一步探索长效机制。 为此,王久臣表示,迫切需要制定和实施现代生态农业质量兴农专项规划,建立健全现代生态农业绿色生产技术体系、生态环境管护制度体系、绿色生态为导向的生态农业补偿体系,为乡村振兴培育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