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弱女子自办特护院12年 收养照顾社会救助对象500余人
四川在线消息(翁泰能) 在泸州市龙马潭区罗汉镇大通山深处,有着这样一所特护院:宽敞明亮,环境优美,服务周到,78位失能人员在此幸福快乐地度过每一天,这就是龙马潭区西部特护院。
近日,沿着大通山的弯曲山道行进20公里,笔者来到了这所坐落在半山腰的特护院,特护院铁门紧闭,院前是一块宽敞的水泥地,水泥地边缘则是悬崖,难免让人心惊胆寒。前来迎接笔者的,正是特护院院长韩魁凤。韩魁凤告诉笔者,目前特护院共收养了78名失能人员,其中年龄最大的98岁,最小的只有10多岁,为防止他们走失或发生意外,特护院铁门常年都呈封锁状态。
韩魁凤在和失能老人聊天
坚守多年无怨无悔
走进院内,里面热闹非凡,与外面冷清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有的老人围坐在庭院树下的石凳上闲聊;有的老人则抱着收录机在听小曲;有的老人推着轮椅在院内散步;有的老人则傻傻地望着我们一个劲儿的拍掌。
“他们几乎都是失能人员,对待他们必须要有耐心,更要有爱心,照顾好他们必须要磨砺自己的性格”,韩魁凤告诉笔者,“他们在肢体或智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当笔者问及从事护理工作的初衷,韩魁凤沉思片刻,“这还得从十二年前说起。”
2002年,所在的国企纺织厂倒闭,韩魁凤成了下岗工人,为了生计,她和丈夫凭着微薄的下岗费,艰难地创办起泸州市首家集医疗、护理、康复促进和临终关怀于一体的民办养老机构。
韩魁凤坦率地告诉笔者:“创办特护院的初衷,就是想在下岗后能有份事情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但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就得努力把事情干好。”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里,韩魁凤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到了特护院。
为了摸索更好的护理模式,韩魁凤甚至把刚上初中的女儿交给年迈的母亲照顾,自己亲自从事护理工作,把院里的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为他们端水送饭、按摩翻身、接屎倒尿,一干就是整整十二年。十二年来,韩魁凤共收养城市“三无”、农村“五保”,照顾待安置社会救助对象500余人。
护理老人胜似亲人
“韩院长,王婆婆让你过去帮她翻身”,采访之时,一名护工走来告诉韩魁凤。“王婆婆今年70多岁,早年因病致残,去年家里人把她送来之后再没来看过。”韩魁凤告诉笔者,“王婆婆只要知道我在院里,就会常常把我喊过去,给她翻翻身,做做按摩,陪她聊聊天。”
2005年6月,身患肺癌晚期的王治君老太婆住进了特护院,初来之时,老人躺着睡觉异常疼痛,只能坐着眯会儿。得知这一情况后,韩魁凤每晚都会坐在王治君后面抱着她,以此来减轻老人的疼痛,让老人得以安然入睡,每晚如此,一直到老人离去。特护院每个月都有1至2名老人离逝,老人们总对故去后是否有人料理后事有一丝担忧。韩魁凤了解老人们的心思。为了宽慰他们,每当院中有老人去世,她都尽心地料理后事:老人临终前,为其洗脸、洗脚、擦身,乃至理发刮胡子,老人想选自己喜欢的寿衣,韩魁凤就自己做模特,穿寿衣,直到老人挑好满意为止。
采访中,笔者留意到,韩魁凤右手食指关节处有明显的抓痕,韩魁凤告诉笔者,这是几天前劝说一位60多岁的狂躁症老人时不小心被拉伤的。“当时他要强行离开,我告诉他,会通知他的家人,让家人来带他离开”,韩魁凤补充道说,“也没什么,等老人清醒下来,就没事了”。韩魁凤告诉笔者,比起普通老人而言,照顾这些失能老人更需要耐心和方法,很多时候他们就像小孩子那样,需要哄哄。
采访结束之际,韩魁凤接到了一个电话。“是纳溪区护国镇政府那边打来的,他们给送了2名失能老人过来,让我下山去接。”韩魁凤告诉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