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的着力重点

12.01.2018  07:31

  □李世金

  前不久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经济强省,最根本要靠产业发展,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要深刻认识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站在发展新起点,把握发展新方位,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事关未来发展的鲜明导向,把聚力聚焦实体经济发展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为落实省委“一个愿景、两个跨越”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用战略眼光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建设实体经济的有益经验。放眼世界,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强国地位都建立在实体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战略,重点在于更加注重科技投入,降低制造业成本,推动实现战略转型。通过政府资金支持,企业主导参与,打造与制造技术相关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链条平台。同时大力发展包括电动汽车及无人驾驶技术在内的高科技产业和手工精品业,实现实体产业强劲复苏。德国提出“工业4.0”计划,注重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数字战略2025”,就数字化发展做出系统性安排;注重研发投入,树立“只有创新才不怕被模仿”的理念,企业研发人员数量一般占员工总数10%左右,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约占销售额的5%;注重发展中小企业,以制造有更高使用价值和更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为核心理念,坚守工匠精神,引领中小企业成为“精工质优”的百年老店。

  用辩证思维把握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要把握好“增量崛起”和“存量变革”的关系。一方面,要培育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和促进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化解淘汰煤炭、钢铁行业过剩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老树发新枝”,促进生产力整体跃升。要把握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二者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又相互促进、相互制衡。一方面,既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又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积极规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加强信贷政策指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的支持;另一方面,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通过增加住宅用地供给、疏散城市功能、发展特色小城镇等措施,加快构建符合实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要把握好做强大企业与培育中小微企业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市场公平竞争和优化组合提高集中度,加快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等技术研发和转化,鼓励企业以购买技术、并购企业、技术许可等方式,推动创新性资源配置的重点向大企业转变,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根据实体经济组织方式更趋小型化、制造模式更趋精细化、生产方式更趋个性化的特点,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创造条件,加强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支持,创建一批专业化创新创业载体,使各类主体各展其长、线上线下良性互动,使小企业铺天盖地,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

  用创新方法把握建设实体经济的着力重点。要把改革创新作为关键一招。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落实和完善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营造简洁透明、更加公平的税收环境;加快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动力之源。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加快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行动;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牵引,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通道,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夯实创新平台支撑,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区等重点创新区建设;加快创新投入与创新活动高效对接,将更多财力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要把制造业创新作为兴业之道。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走四川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动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培育四川特色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优化结构布局,推进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显著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四川制造整体形象。要把金融创新作为重要抓手。引导金融活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以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为牵引,认清功能和定位,将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作为评价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坚决遏制资金“脱实向虚”倾向;调整信贷结构,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做好信贷投放加减法;盘活沉淀僵尸企业和低效领域的信贷资源,矫正要素资源错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把支持制造业由大变强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心,支持企业技术革新,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提供更具特色、更有差异性的优质产品和高效服务,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单位:省委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