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十三五”扶贫工作的着力点

06.11.2015  10:40

十三五”时期,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提高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重要历史使命,是树立和贯彻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和艰巨任务。要坚决打赢“十三五”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牢牢把握扶贫开发的着力点,做到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大力推进、务求实效。

一、只有把基础打牢了、搞实了,才能真正夯实扶贫开发的根基,使扶贫攻坚工程基础牢固、硕果累累。

要把“三个精准”的基础性工作落实好。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搞好扶贫开发的新理念、新任务、新方法,是贯穿于整个扶贫攻坚全过程的基本要求,必须逐村逐户加以落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在精准识贫上,要坚持公正透明的原则,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对贫困户逐一摸底,搞准贫困户的户头、人头和致贫原因,建档立卡,以便对症下药、帮其所需,坚决防止漏报、瞒报和底数不清、对象不准等问题的发生。在精准扶贫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该扶持的扶持,该搬迁的搬迁,该兜底的兜底,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真正扶到点上、帮到根上。在精准脱贫上,要按照扶贫开发整体规划的要求,进行长计划、短安排,仔细算清楚目标账、任务账、项目账、时间账、资金账、工作账,将各项扶贫任务细化、具体化,做到时间倒逼、任务分解、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建立健全扶贫对象的动态准入和退出机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确保每年减贫任务的如期完成。

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好。贫困地区、贫困村一般来说,公路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主干道网络尚未形成,成为影响脱贫致富的一大障碍。要在加强公共服务、改善贫困地区“软环境”的同时,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协调推进的原则,统筹区域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体规划、重点倾斜,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村的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连通内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体系,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硬环境”,逐步做到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位”,为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创造良好条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共建共享,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力求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要把基层组织建设好。精准扶贫,要落实到村头、户头、人头,点多面广、任务重、要求高,需要农村基层组织知责、担责、尽责,积极带领群众挖断穷根、开拓致富路子。扶贫工作的实践反复证明,同样的基础条件、同样的资源禀赋,但支部战斗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快慢与成效。要防止一些贫困村工作队在时红红火火、工作队不在时冷冷清清的状况,必须把基层组织建设好,使之成为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

二、人民群众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体力量,充分调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业创新热情释放出来,才能真正意义上断穷根、富长久。

扶智必先扶志。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贫困户,既不是没有劳动能力,也不是没有致富门路,可就是不愿谋事,一味“等靠要”,安于现状。精神贫困往往比物质贫困更可怕。一些地方把扶贫工作搞成简单的“给钱”、“给物”,视扶贫为单纯的“救济”、“救助”,使贫困户患上了严重的扶贫“依赖症”,这样循环往复,是永远断不了穷根的。精准扶贫,就是要先扶起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志气,增强自我奋斗的决心和勇气,鼓足自我发展的干劲,使之认识到弱鸟也能飞得高、飞得快。

扶智必须扶技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各种新业态不断涌现,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原有劳动技能远远不能适应改革发展变化的实际需要,必须进行有质量的系统的技能培训。

扶智重在扶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确保实现义务教育,强化职业教育,使贫困地区的孩子绝不输在起跑线上,尽量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这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要着眼解决“有地方上学”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该留的留、该并的并、该撤的撤、该改造的改造,确保把每所义务教育学校建成合格学校,并实现乡镇示范幼儿园全覆盖;要着眼解决“上得起学”的问题,实施贫困学生救助工程,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让他们安心地接受教育。

三、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是贫困人口难以脱贫致富的根本原因。产业扶贫是跳出“越扶越贫”的怪圈、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必然选择。精准扶贫重在扶业、贵在扶业、难在扶业。贫困地区、贫困村应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坚决落实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提出的“两个70%”的规定,精心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切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地区融入到产业发展中去。

扶业应与产业政策对接。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如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产业扶贫一方面要把扶贫政策用够用足用活,一方面要与党和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紧密衔接,实现扶贫政策与产业政策高度融合,使扶贫政策资金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扶贫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扶贫开发要严格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发展规律,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大力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大、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产业,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政策含金量释放出来,把产业支撑体系建立起来,使农村劳动力不断回流,经济来源持续不断,发展活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