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东晓:“电能替代”方案值得在全国推进

24.12.2013  12:52
 

  “近期我国雾霾频发,改进能源消费方式、缓解环境压力已迫在眉睫,对于‘电能替代’这一由电网企业推出的方案,值得在全国范围内切实推广。”12月19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牛东晓,对“电能替代”方案进行了经济性分析。他建议,应给予“电能替代”方案更切实的政策推动。

  今年以来,持续的严重雾霾天气横扫我国多个地区,其中尤以京津冀地区最为突出,当地甚至多次出现超过6级的极重度污染天气。11月4日,中国社科院、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2013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我国持续性雾霾显著增加,主要原因是社会化石能源消费增多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另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80%的PM2.5污染问题与能源有关,70%以上的温室气体与化石燃料燃烧有关。

  “严重雾霾是我国能源发展方式不合理、结构性矛盾长期积累的集中暴露结果。”作为第三期能源大讲堂的主讲人,牛东晓提出,实施“电能替代”工程,是有效缓解大气污染、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举措。

  所谓电能替代,主要是指利用电力能源代替煤、油、气等常规终端能源,通过大规模集中转化来提高燃料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进而达到改良终端能源结构,促进环保的效果。

  作为电能替代工程的实施主体,电网企业已有所动作。今年8月15日,国家电网公司印发电能替代实施方案,在其经营区域全面启动电能替代工作。方案要求国家电网所属各单位面向终端能源消费市场,倡导“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的能源消费新模式,不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推进社会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破解城市雾霾难题。力争到2015年实现替代电量1000亿千瓦时,到2020年,累计替代电量达到10000亿千瓦时。

  对于电能替代工程的推广,牛东晓认为,无论从经济性方面还是环保方面分析,均具有可行性。首先,他计算了各类可燃性能源每单位量的等效电值,并根据各能源的现行价格折算成电价。结果显示,原煤、天然气、焦炭的折算电价分别为每千瓦时0.16元、0.26元和0.27元,虽然低于现行居民用电价格,但煤炭的消耗另含环境成本,且随着能源价格比对关系逐步趋于合理,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将不断上涨,电能对以上三种能源仍存在很大的替代可行性。而液化气、柴油、汽油的折算电价高于现行居民用电价格,电能替代则更能具有经济优势。其次,根据各主要终端能源的污染排放量和环境价值乘积,计算终端能源产生1千瓦时电能能量值的环境成本,结果显示,原煤和焦炭环境成本较高,分别为0.037元和0.026元;汽油和柴油次之,分别为0.014元和0.007元;天然气和液化气较低,在0.001元左右;电能则无环境成本。

  由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资源紧缺,电能替代的实施也迎合了客观需求。如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接受外来电力比重比较大的地区,“十二五”期末,北京地区需从区外受电超过1330万千瓦,受电比例约为60%。天津地区需从区外受电超过300万千瓦,受电比例约为30%。而这一地区恰恰又是近年来雾霾污染高发地区。“电从远方来”,既能满足当地能源需求,又能缓解环境压力,一举两得。

  “电从绿色来”,这是牛东晓提出的“电能替代”方案另一个优势。随着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电从远方来”得以全面实现,我国各地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市场将得到更为充分地开发,尤其是“三北”地区的光伏发电、风电等新能源将更能有效地利用。由此,来自绿色能源的电力也完成了对化石燃料的替代。

  牛东晓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电能替代”工程,需依赖强大的电网做支撑。而目前,随着我国特高压输电工程的推进,“电能替代”实施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渐完善。如世界首条投入商业运行的特高压线路——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投运3年多来,主要用于华北火电南送,大大缓解了化石能源匮乏的华中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又如待建的荆门—武汉—南昌特高压工程,投运后将跨区输入水电300万千瓦,相当于为江西“支援”了一座葛洲坝电站,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万吨。

  “电能替代由于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牛东晓表示,“电能替代”的实施,首先需要强化政府政策的引导性。对于电能生产者,制定严格节能减排政策,采取“上大压小”措施控制新建火电项目,同时鼓励清洁能源发展,使得电能生产者经济上具有可行性;对于电能使用者,鼓励发展电能替代项目,比如扶持电采暖等政策,对居民相关改造进行适当财政补贴,提高用户的积极性。其次,电网公司应组织专业力量对市场各类企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分析,充分挖掘潜在目标客户,扩大电能市场。同时对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进行终端能源竞争力分析,寻找论证可能存在煤改电、油改电、气改电的领域、行业和设备,实现新的用电增长点。另外,应利用社会媒体广泛普及电能替代知识,宣传电能替代方式和优点,有效引导普通用户改变消费习惯;对于重点行业和企业,则进行有针对性的推广,帮助论证电能替代的经济性和稳定性优势。只有政府部门、电网企业和市场三者协同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使电能替代工程真正成为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

  据悉,“能源大讲堂”活动已于2013年举办两期,分别由中国工程院杜祥琬院士主讲“中国能源现状与发展战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主讲“生态文明建设与能源变革”。未来,在华北电力大学与英大传媒集团合作推动下,“能源大讲堂”将从能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科技进步与百姓生活等多个领域,推出系列主题演讲和活动。

  牛东晓简介

  牛东晓教授,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华北电力大学学术领军人才。

  主研方向为:电力预测与预警理论及系统研究、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与控制管理理论研究、电力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理论研究。

  兼任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际能源经济学会(IAEE)会员及中国委员会常务理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工程经济专委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决策咨询专家、担任10余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主编、编委和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