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未出生时父亲就失去音信 南江28岁白血病小伙寻父
吃红薯干、穿着用绳子捆在脚上的鞋子,和哥哥一起犁地时,李玉军无数次想,要是爸爸在,我们有了依靠就不会这么苦。
自己还未出生时,父亲就外出打工失去音信,没有父亲的童年有很多苦涩。长大后他在建筑工地拼命干活,有了自己的家,有了妻子和孩子,当他以为命运开始眷顾的时候,一纸白血病诊断书将他再次拉入谷底。
“我不晓得我还能不能活,但在这个时刻我希望能找到爸爸。”昨日,28岁的巴中人李玉军躺在病床上说。
寻找父亲李树林 唯一的配型希望
昨天,巴中市南江县石滩乡村民李玉军躺在病床上,他说:“我想找到爸爸。”李玉军住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部8号楼的风湿免疫血液科49床,由于身患白血病,他需要找到合适的供体移植骨髓方能延续生命。他求助媒体,寻找自己素未谋面的父亲。
“我从来没见过我父亲。”李玉军转述村里人的说法,自己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他还未出生时,父亲李树林在一次外出打工后杳无音信,丢下了妻子、母亲和三个年幼的孩子。
李玉军说,自己之所以萌生寻找父亲的念头,一是因为病情严重想在生命最后家人团聚,“我好奇爸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二是自己需要骨髓移植供体而哥哥姐姐配型不成功,想要联系父亲进行配型。他不想让孩子步自己的后尘,小小年纪就失去爸爸。
没有爸爸的童年 充满红薯霉变的苦涩
李玉军不到三岁时,母亲患肝硬化病逝。“那时候家里买不起米,只能把红薯晒干了吃,好多都发霉了。”李玉军至今记得霉红薯的甜中混着的那股微微的苦味。
民政局每年都会捐赠衣物,李玉军小时候常跟着奶奶排很长的队去领,有时领到的鞋太大,只好用绳子绑在脚上穿。读小学五年级时,奶奶也去世了,从此三个孩子相依为命。“哥哥那时候大一点,就学着种庄稼。”
李玉军的家里有一亩地,由于年纪小无法使用普通的犁,李玉军15岁的哥哥托村里的木匠改小了犁,开始犁地勉强支撑着度日。
吃红薯干、穿着用绳子捆在脚上的鞋子,和哥哥一起犁地时,李玉军说自己无数次想这一个假设:“要是爸爸在,我们有了依靠就不会这么苦。”
生病前拼命打工 原以为能富足平安
若干年后,李玉军进入城市成为了一名打工者,工作三个月后挣到了2000元的工资。“那两千块是现金,捏到手里好厚。”昨天,戴着口罩的李玉军眼睛里闪着光,露出一个笑容。“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钱。”
在工作了几年后,李玉军遇到了同在工地打工的妻子,结婚、生子、奉养老人,为了能够多挣钱,李玉军一人跑多个工地,每个月已经可以挣到近8000元钱。他无数次向老婆讲起自己童年失去父母,和哥哥姐姐依靠在一起成长的艰难,也无数次感叹如今生活的富足美好。
被诊断为白血病 生活再次跌入谷底
2015年7月,正在青海干活的李玉军突然感觉到腹痛及全身骨骼疼痛,在西宁市中医院初步检查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随后转院至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经过9个月的化疗,病情得到了缓解,但是在2016年4月4日时,医生告诉家属李玉军的病情发生变化,化疗已经没有作用,必须进行骨髓移植。
昨天,被转院至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的李玉军躺在病床上,他说自己不怕死。“我考虑过离家出走,不给家人造成经济负担,找个深山老林的地方,静静地死。”李玉军犹豫片刻后说:“可是,每次看到手机里一儿一女的照片就会害怕。”怕自己死了以后,儿女和妻子会落入自己童年时的困境中。孩子没有爸爸,生活的压力全压在妻子身上,日子越过越艰难,“我不敢死。”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李玉军曾经的主治医生说,由于李玉军的儿女年纪还小,不能成为爸爸骨髓移植的供体,而李玉军的哥哥配型的结果也不理想。“爸爸是我最后的希望。”李玉军说。
截至昨晚8:30,李玉军已通过微信募集到善款9万多,离移植骨髓的目标金额30万还有一定差距。李玉军非常感谢捐款给他的每一位好心人,让他多一分机会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成都商报记者梁梁 实习生 赵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