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专家前瞻视野助力爱国村 贫困地区茶叶品牌效应凸显

13.06.2016  15:39
作者:李劲雨 来源:宣传统战部

  ——学校以“双联双促”模式促进爱国村脱贫致富与产业升级

  6月12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雅安服务总站副站长田孟良教授受院长张敏委托再次往返于校、村、合作社之间,如此奔波是为了换回雅安市天全县乐英乡爱国村依靠茶叶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希望。浓密的络腮胡子遮住了大半张脸,他看上去像是穿梭在大山深沟里的“原始人”。

  一年来,我校将短期内的精准脱贫与产业长期发展紧密结合,将茶叶确定为爱国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与实力雄厚的茶企对接,协助组建涵盖全体贫困户的合作社,与爱国村党支部形成互动互促的良性机制,探索出“校企联动促产业、村社联营促增收”的“双联双促”新模式,诞生了结晶产品“爱国村”牌绿茶、“爱国红”牌红茶。

   专家因地制宜呼唤“超常思维”

  地处海拔680至1800米的爱国村,是天全县36个贫困村之一。2015年前,村上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153人,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推进,现在全村还有贫困户13户。村子具有多年高品质茶叶栽种历史,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思想观念滞后,导致村民们始终局限于向省内外品牌茶商提供低价鲜叶,一些村民一直没能走出贫困的困境。

  参与过扶贫工作的专家都知道,越往后面,攻破贫困壁垒的难度越大。劳动力不足、患有疾病、突发事故,甚至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都是构成最后贫困的堡垒,也是地方各级政府多年难以根除的顽疾。

  “我们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扎实推动精准扶贫、对口扶贫和科技扶贫工作,着力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党委书记邓良基多次强调。

  校长郑有良说:“作为农业高校,必须主动作为,把教学科研与扶贫相结合,积极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扶贫工作是一门大学问,我校拥有扶贫经验丰富可以自我汲取,尤其在攻破最后的贫困堡垒上,各行专家奋力思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科学的“五大理念”为先导,在补足短板、增强动力、厚植优势上“宣战”。

  以校党委副书记庄天慧教授为项目组顾问,以资源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风景园林学院、园艺学院等为项目规划编制主体,多次实地踏勘、测绘、调研、座谈,从爱国村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人居环境改造规划与设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及景观规划等入手,编制爱国村精准扶贫详细规划方案,得到雅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

  目前,全村1500亩茶园正在升级改造,特困户危房改造已经完毕,村落风貌的改造处于进行时,规划配套建设园区生产便道、观光游道等提升茶园的硬件基础设施已见雏形。

  “很多贫困村拥有独特自然优势,借助外力顺势而为,完全可以实现致富。”在学校茶学专家何春雷教授眼中,爱国村群山如屏,降水丰沛,温度适宜、种植茶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直以来,该村高品质的茶叶养在深闺无人识,扮演着为其他茶商作嫁衣的角色,专家们因地制宜地提出帮助茶农创建品牌,让村民们参与到下游产业链中去,从中获取更大收益。

  但是,专家们进驻爱国村后发现,个别贫困户不仅经济来源匮乏,精神贫困也十分严重,帮助贫困者精神脱贫成为首当其冲的任务。

  比如,从一斤鲜叶十几元到一斤茶叶五六百元,这笔帐村民们在心底计算过无数次。由于不懂技术,更不懂经营,茶叶采摘在手后,农户们就守着家门等茶贩上门收购,全村茶鲜叶最多时曾被40个左右茶商收购,再形成不同品牌销往全国各地,长期依靠茶叶原材料被动生存,让个别贫困户对打造专属品牌不抱信心。

  “要让扶持对象从心底萌发自信,先要让大家实实在在地看到希望。”田孟良说。

  专家们坐下来和村民们谈技术、谈观念、谈思路,让村民们学习制茶工艺,掌握制茶标准,精心指导茶农在产业发展上做到“8个统一”,即栽种、防虫、治病、施肥、采摘、加工、包装、销售的统一,由高校、村、合作社、公司共同开发产品,全力打造“爱国村”绿茶、“爱国红”红茶两个品牌,确保村民们持久性受益。

  为什么这么做?专家大量调研发现,一些行业内部陷入了口号不同但实质趋同的“品牌大战”,销售者心中的“最爱”商品,很快成了“旧爱”之物,不断有品牌被淘汰出局。

  专家们认为,每一个环节必须要科技力量的介入与科技人才的声音,要以产品升级、品牌树立来促进脱贫的实效性、长效性,从而站稳市场。专家把爱国村长期分散的农户变成有组织的现代职业农民,在增强贫困者参与市场的主体性上下功夫,让贫困户平等分享市场经济的好处。

  商标注册成功,村民们兴奋不已。

  大家弄明白了,只要品牌不倒,全村人永远都是受益者。

  专家们要求村民们先学会“走路”,再放开手去“跑步”,提出了以养殖的鸡、鹅、羊粪为肥料向茶叶供给营养的生态栽种方法,村民们从茶叶前端栽种、中端粗加工与精加工,到后端的品牌包装、以企业和合作社为核心的市场开拓,环环都可参与,每个人都是品牌的拥有者与维护者,彻底结束了为其他茶商“跑龙套”的生存状态,村民们第一次看到,原来可以活得这样“高、大、上”。

  专家们在村口帮助建立粗加工厂,辐射全村2000亩茶园,而精加工厂

  “4·20”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第一批产品在4月20日这天成功问世了,喜笑颜开的村民们聚在一起,手捧着将崇尚生态之心、敬畏土地之情、感恩重建之意融合在茶叶里的产品,把茶叶盒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并开着玩笑要猜出盒子里的茶叶来自哪一块茶园。

   突破性思路为老乡致富进一步造血

  不到一年,爱国村茶叶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选择示范区已成为全县茶产业全产业链科技扶贫示范基地。

  “对于产业扶贫开发,既不能灰心丧气,也不要盲目乐观。”近日,田孟良在与村、乡负责人进一步商讨脱贫对策时冷静地亮了观点,他认为短时间内消除了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仍会长期存在,绝不能让村民们再因老、弱、病、残等现象返再次返回贫困状态。

  以较小投入激活巨大潜力,才会让贫困永远低头,这是新思路。

  突破口又在哪里?

  《明史·茶法》记载:太祖朱元璋“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乌茶即藏茶、边茶,天全即今爱国村所在的天全县。

  然而,村民们早已将老祖宗留下的宝贵丢得一干二净,这就是一个重要信息。

  手上掌握着先进的乌茶制茶技艺的专家,决定开发茶树上的第二叶至五叶原材料,实现由一季茶升级为三季茶的生产,遂与合作社、村委会共同选出一块实验田,传授生产理念、专业技术,集中培训机械化采摘,对成熟的鲜叶深度发酵,带领村民向乌茶生产领域进军。

  任何帮扶团队都做不到24小时贴身“保姆”,他们就为合作社“量身定做”技术员,在村支部的联合下,合作社的党员技术员都要结队帮扶贫困户,与贫困户形式紧密有效的管护机制。在此基础上,合作社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扶贫专项基金,为贫困户脱贫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使贫困户与合作社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从卖原料到全程产业链的参与,从单独的种植户到品牌经营户,村民们主动要求专家们检测品质,加强茶树标准化管护,自发地维护茶叶品质,这是从来没有的现象。”村支书罗炳全告诉记者。

  在学校协调下,合作社借助公司力量与CCTV央视网商城签订的优选品牌战略协议,在央视网商城重点推广宣传“爱国绿”“爱国红”两款产品,力争使两款产品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为提高茶叶附加值奠定基础。

  一层层梯田似的茶园曲线玲珑,一片片茶园被茶农们像捧上手上的宝贝般珍爱。村民高登全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为生活发愁,家里地震时受损的房屋建起来了,大女儿通过贷款完成了大学学业,没有后顾之忧的他全力投入到生产上来,他更高兴地目睹到了这场产业扶贫不是一阵儿风,而是一场科学化、持久性的“换血式”场面。

  “今年初,南方很多地方下了一场大雪,这是一场罕见大雪,对爱国村的茶叶没有造成任何减产,这是科技力量才能造就的奇迹。”罗炳全念念不忘。

  据悉,我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上,曾被科技部部长万钢肯定地称赞为“雅安模式””。而今,学校针对爱国村科学规划,牵头协调校县村企等力量,全面建立产业链,帮助产品提档升级,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出“双联双促”新模式,有力地推进了全村茶产业的稳定发展。一系列新举措充实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服务的内容,丰富了‘雅安模式’的内涵,也为高校与地方合作做出了新的样板。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