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供需谈判有望市场化
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2014年度煤炭交易会将于12日召开。在这一年一度的煤炭产运需衔接会上,往年煤电双方总是“顶牛”不断,拉锯式的谈判数轮也难敲定一单。但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对本次交易会却作出预测:今年将不会再发生煤电“顶牛”、难以定价的现象。
记者了解到,在本次煤炭交易会上,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部门都不再对煤炭供需企业订货数量、品种、流向、价格等作任何干预,交易双方完全自主协商、自主定价。
构建和谐稳定的煤电关系,事关国家能源安全大局。作为煤炭产销大省,在煤炭市场化交易更加彻底的同时,山西一直在努力破解煤电矛盾,推进多种形式的煤电联合。“山西煤电一体化进程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煤电矛盾得到初步缓解,呈现双赢发展态势。”山西省省长李小鹏表示。
止亏、拓展——
煤电实现双赢
早在煤炭价格高歌猛进的时代,全国就有不少电企开始涉足煤炭行业,纷纷通过购买、参股煤矿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煤炭供给能力。而当时处于卖方市场的煤炭企业却很难看得上作为“亏损户”的电厂。
在这种情势下,2011年11月29日,山西省7大煤业集团之一的同煤集团宣布通过股权重组,成为漳泽电力的第一大股东。
“煤电联营可以使煤电企业共享利润,有利于双方共同应对煤价和电价的波动,将对国家的能源供给产生深远影响。”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潘云认为,与“财大气粗”的煤炭企业联营,电力企业可以成本价拿到稳定的煤源,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连续两年陷入巨亏的漳泽电力,在与同煤完成重组后,3个月内即减亏2.6亿元,2012年实现扭亏为盈,今年前3季度实现盈利1.73亿元,同比增加利润3.86亿元。
与此同时,煤企从联营中获得的益处很快显现。2012年起,惨淡愁云开始笼罩煤炭市场,在各煤企望着积压的煤堆兴叹时,同煤集团的日子却好过许多。通过煤电联营,同煤实现了产业链拓展,其电力板块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每年可就地消化煤炭3500万吨,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联营、“长协”——
多种方式推动
为实现煤电协调发展,山西成功探索出煤电双方联合经营、建立煤电供应长期协作合同机制等合作方式。
首先,以股权为纽带的煤电联营成效最为显著。“2012年,全省范围内的煤电联营全面启动,共形成‘煤控电’、‘煤参电’、‘电参煤’、‘煤电互参’和‘组建新公司’等五种模式。截至今年9月,全省34户主力火电企业中,已实现煤电联营的企业26户,占主力火电企业装机容量的73%。”山西省经信委电力处处长李志松说。其中,由山西国际电力集团有限公司与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合并重组形成的晋能公司最具有代表性。
其次,是以契约为纽带,建立煤电供应长期协作合同机制。今年8月,煤电企业中长期购销协议签约仪式在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举行,山西省7大煤炭集团分别与国内5大电力集团以及浙能、格盟等地方发电集团签署协议。
“这是首次用经济合同的形式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电煤供应中长期协议,对电煤数量、质量和价格进行了严格约定。”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主任曲剑午介绍,到2015年,山西省省调火电企业将实现电煤长期协作合同管理全覆盖。
通过多种方式的推动,山西省煤电一体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1至9月,全省34户主力火电企业中有22家实现盈利,同比增加利润34.54亿元,扭转了连续5年全行业亏损的局面。”李志松介绍。
循环、降耗——
资源利用率提升
“将一次能源煤炭的输出,转为二次能源电力的输出,意义巨大。”山西省经信委副主任冀明德说,这不仅可解决运输污染和损耗、使低热值煤实现“变废为宝”,同时,煤电双方还可协作开发更适合电力需求的煤炭技术和产品,减少发电污染。
今年10月28日,山西省低热值煤发电第一批5个优选项目名单公布,山西省正式进入低热值煤大规模发电开发阶段。“煤炭经过洗选之后,精煤被运走等待销售,而煤矸石、中煤、泥煤等传统意义上的‘废物’大多被就地填埋,经过多年的开采,这些废弃物已累积了10亿吨,并仍以每年1亿吨的速度增长。”山西省发改委能源处处长崔敏说道。自今年6月国家将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核准权限下放山西后,“变废为宝”的故事即将上演。崔敏介绍,“‘十二五’期间,山西省低热值煤发电规模将达到1920万千瓦,这将基本吃掉低热值煤每年的增量。”
煤电一体化项目比常规火力发电厂更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我们塔山煤矿生产出来的煤炭,运输到井口只要半小时,井口到电厂距离不足1500米,1小时之内就能把原煤变成电输入电网,这就是坑口电厂‘1小时发电’的优势。”同煤集团董事长张有喜介绍,同煤集团将确保重组后每一个电厂都成为坑口电厂。
而未来晋能公司将“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把每一个电厂变成一个化工厂,形成一个吃干榨净的综合经济园区”,晋能公司董事长刘建中认为,煤、电的综合利用和绿色利用是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