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农村教育考“手艺”

17.01.2015  10:13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农村学校生源日益减少,自身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的农村教育受到冲击。然而,挑战与机遇共存。城镇化也推动了农村教育思想观念的革新、加速了城乡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催生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优质资源扩大,农村教育又是如何抓住机会,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带着疑问,笔者新春走基层,来到达州市通川区的三所农村学校。翻新的校舍、标准塑胶跑道、漂亮的绿化,硬件设施几乎与城市学校没有什么区别。农村学校焕发着活力和生机,通川区蒲家镇中心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建波说:“在均衡化的同时,抓住农村教育的特色,那就得考校长的‘手艺’了。” 校舍换新貌,学生逐渐回流 隆冬时节,达州市通川区寒气袭人。从城中心驱车十余公里,沿着一条小路上坡,就看到了通川区第十中学。校门口门卫室,保安正在观看监控器里的情况。校长陈哲指着监控屏幕说,校门口的摄像头已实现无缝覆盖。 “离城区这么近,这是农村学校吗?”笔者问校长。“这里是城乡结合部,学校绝大部分生源都是农村孩子。”陈哲接着说,“正是因为离城区近,过去不少学生宁愿多交钱也要去城里读,学校没有竞争力,学生流失情况严重。” 校园内,崭新的教学楼、新盖的实验楼……课间时分,四五个学生在操场上打篮球,旁边的塑胶跑道上几名女生在嬉戏。“塑胶操场是2014 年上半年修好的,自己刚来这个学校时,地面坑坑洼洼的,课间操都没有条件做。”陈哲说。 “硬件设施跟不上,拿什么留住学生?”陈哲说,于是翻修校门、重新外装学生公寓、新修实验室、建塑胶跑道。如今,80%理化生实验在实验室完成,学校还完善了教育信息化的设备,并把电子白板使用情况纳入教师考核目标。 随着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换了新面貌,学生也在逐渐回流。“以前跑到城里读书的学生已经转回来,以前那些可走可不走的学生也愿意留下来。”陈哲说,学生正在逐年递增,生源开始回流,“除开通过摇号离开的,过去剩下的学生有近20%都要拿择校费挤进城里,现在这种情况好多了。” 陈哲认为,这股回流背后,实质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为了抓住这个好机会,让学校“逆袭”,陈哲觉得,要先从教师队伍抓起。“乘着教育均衡化的东风,硬件设施跟上了,但软件实施不能落下。” “以前学校教师较懒散,早上9 点上课,8 点50 才到学校。上完课就走了,哪里在学生身上花更多心思。”陈哲深知,即使把学校打造得再好,老师不用心,学校也没法发展。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至关重要。 随后,学校在门卫室安装了教师指纹打卡器,签到坐班,并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完善学校纪律制度,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陈哲还多次组织老师参加培训活动,开展教研活动交流,调节气氛,并请优质学校的老师来学校上课,“老师工作有劲儿,学生学习才来劲儿,家长也更放心把孩子送来。” 在学校操场中央,墙壁上贴着“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几个大字。陈哲盘算着,下一步要把“阳光体育”搞起来,除了抓学习,还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个学校有一个特色,我们农村学校也不例外。” 打造校园文化,守住乡村文化的“魂” 离开通川区第十中学,记者继续驱车朝前走。田间小路,阡陌交通,越往外走,乡村的味道越来越浓。在蒲家镇中心校驻足,右边黄橙两色的幼儿园让人眼前一亮,中间崭新的教学楼高高耸立。沿着台阶上去,工人们正在广场中铺设地砖,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左边的旧教学楼传出朗朗书声。 “现在的农村学校,都是参照城市学校改造,基础设施的差距越来越小。”浦江镇中心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建波说,过不了多久,学生就会搬进新教学楼上课,旁边的功能室里还设有舞蹈室、音乐室等。 簇新的学校与附近的农舍相比,似乎显得有些异样。“是不是觉得现在的新学校缺少一点乡土味儿?”王建波说,与城市中小学相比,乡村教育的校园文化贫乏是普遍现象。如果学校不保留乡村的一些特色文化,该地的乡土文化就无法传承。 据王建波介绍,学校1919 年建校,先后孕育出张爱萍等7 位爱国将军。为了纪念从蒲家镇走出牺牲的百名烈士,学校1991 年修建了一个英烈园。“蒲家镇有红色文化的背景,多平台打造校园文化,教导学生的爱国精神,同时让他们不忘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文化。” “基础设施改造后,农村教育不一定要跟城里学校办得一模一样。”王建波说,如何搞好农村学校,学校“领头羊”的办学思路,多点乡土气息,多点农村特色,不一定是落后的。 2014 年9 月,蒲家镇中心校与成都市成华区龙潭小学友好结对,学校曾派两批老师去学习。“开春后,龙潭小学将派一个指导团来学校上课。” 王建波希望共建交流合作平台,引入先进教育理念进乡村,让村里娃娃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蒲家镇中心校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这是大部分农村学校的现状。王建波略显无奈:“这些娃娃都是婆婆爷爷在带,只管吃饱穿暖,学校的任务就重了。”不过,王建波也直言,不少家长由于在城里打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距离原因也导致对学生的实际关照太少。“我们专门打造了一个少儿活动中心,旨在帮助留守学生在寒暑假有学习和培养兴趣爱好的场所。”王建波说,该活动中心下学期投入使用,学校还将派音体美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留住人,还要留住心 在通川区凤凰山西北山麓的魏复公路侧,有一所东岳中心校。宁静的校园里,有漂亮的绿化环境。此时,一个班级正在操场上练习跳远、跑步。不远处,沿着向下台阶,还能看见另一个操场。 “2013 年,学校新增了土地,改造了操场,新建了实验室和功能室,还种植了树木花草绿化校园。”该校副校长张绍舒介绍,学校有2 个美术室,2 个音乐室,还有专门的形体室,设备设施基本满足使用,“比以前条件好多了,不少去城里读书的学生都愿意回来了。” 据了解,基础设施的改善,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就在学校最近的一次体育测试中,学生平均成绩均在90 分以上,这让张绍舒很是欣慰:“前几天,7 年级学生袁玉英在体育测试中,有两项成绩是双百分,我们随后便与体校联系,让她去参加集中训练。” 张绍舒说,2014 年的六一儿童节,28个学生表演了18 个节目,基本做到人人参与。在平时的文化活动中,学校也十分重视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虽然有进步,但是我们农村学校的音体美、科学技术学科还是比较薄弱,专业老师十分欠缺。” 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加快,不仅是学生,不少乡村老师都挤破头往城里跑。“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的条件差、待遇低,很少有老师安心留在农村。”张绍舒坦言,即使有个别农村老师有机会交流到城里学校,他们本身是不愿意再回来的,“即使留住了老师的人,也留不住他们的心。” “好多老师上完课就走了,坦白地说,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在教学上。特别是一些年轻老师,觉得农村学校发展前景不大,培训的机会也特别少。”张绍舒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近几年,学校也在加大教师队伍素质的培养,并多次派老师去成渝两地培训。此外,学校还尽量解决老师在生活上的困难,用真情去留住老师的心,让老师有归属感。 “农村学校不能丢失了好的传统。”在张绍舒眼中,农村学生的单纯与质朴,老师之间的真挚友谊是让其扎根农村26年的主要原因。“作为一名农村老师,能把农村娃娃教好,创造一些条件让他们多条路选就是一种成就感,我觉得这比金钱更重要。” “农村学校始终有存在的必要。”张绍舒望了望操场上的学生说,农村有很多学生没条件去城里读书。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推进,不少农村学校的教育环境都得到改善,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比如我们的小班额教学,就有利于老师教学与管理,个别在外读书的学生还因此回来念书,这是我们的优势,要好好利用。” “在农村当老师,肯定还要有奉献精神才行。” 张绍舒说,搞好农村学校关键还在老师,还需加大教师的投入与培养,农村教育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之路。张绍舒深知,这条路会走得很漫长,但他依然会继续走下去,“要让老师看到农村学校的希望,他们才愿意心甘情愿留下来。”   (教育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