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位女潜航员学员:下潜8小时不吃不休息
见证奇异海洋世界
能看到一些生物 能看到喷着滚滚浓烟的烟囱口,就像火山爆发一样
烟囱口的温度有三百七八十摄氏度
还能看到一些烟囱体周围的虾、蟹、鱼
>>对话人物
张奕,1988年1月生,河北省唐山市人,2014年哈工大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学员。
>>对话背景
我国7000米级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圆满完成2014-2015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三航段任务后,于3月17日返回位于青岛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
航次现场总指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介绍,结合“蛟龙”号下潜科考作业,顺利完成了包括2名女潜航员在内的6名潜航学员的下潜培训。学员出色完成了培训任务,这标志着我国潜航员队伍后继有人。
我国首位下潜的女潜航员学员张奕昨日接受了华商报记者的专访,讲述了她在此次历时3个多月行程中的故事。
出发:直飞毛里求斯参与作业
华商报:你这次去西南印度洋,是哪天出发的?在海上走了多久才到?
张奕:船是2014年11月底走的,从青岛开到作业海区要20多天时间。但我们6名潜航员学员是分两批走的,我们两个女孩是第二批,12月份直“飞”作业海区。可能也是单位照顾我们两位女生吧。(笑)当时船在毛里求斯靠岸,我们直接坐飞机到毛里求斯。
华商报:这次一共去了几艘船?
张奕:就“向阳红09”一艘。因为西南印度洋有一个热液区,是咱们国家新申请的一个海底矿区,我们主要去热液区做一些取样调查。
华商报:你们在海上3个多月,经历了几次下潜?
张奕:“蛟龙”号一共下潜了十几次,我们6个潜航员学员作为副驾驶轮着下,以此实际培训,我个人下潜了两次。
下潜:自备成人尿袋上厕所
华商报:你第一次下潜是在今年的1月10日,你也成为我国首位下潜女潜航员学员,那天下潜都经历了什么?
张奕:其是我们6个潜航员学员是轮流下潜,谁先下是领导安排的。那天是按照正常的计划,去热液区进行作业,当地时间早上7点钟下去的,在水下大概11个小时,下午6点多回来的。在下面就是取样,取岩石样品、生物样品,然后找热烟囱(海底喷热液的地方),测量烟囱温度什么的。
华商报:第一次下潜紧张吗?
张奕:我觉得兴奋大于紧张吧。因为是第一次嘛,不知道要面临什么,没什么可紧张的。我们同时下潜的是3个人,包括一个参与过“蛟龙”号海试阶段下潜的科学家,非常有经验。
华商报:下潜时有什么感觉?
张奕:我在进舱后,那位科学家跟我说,我即将度过这一段时间以来最平稳的一天。因为在船上会晃,而一旦入水就不会晃了。不过潜水器在海面上的时候会晃得很厉害,那天的海况也不是很好,在海面上晃的程度比我想象大,幸好时间不是很长,做完水面检查就下潜了,只要一往下走就没事了。
华商报:下潜中最难的地方在哪?
张奕:我是作为副驾驶下潜的,经历过两次下潜后,我觉得“蛟龙”号的潜航员真是挺不容易的,因为我们一共是11个小时,有8个小时是水下作业时间。那8个小时里没休息时间,连吃东西的时间都没有。要么是在一个作业点作业,要么是开着潜水器寻找下一个作业点。因为下去一次不容易,我们都是争分夺秒地工作。
华商报:潜水器里面是什么样?能吃饭吗?有厕所吗?
张奕:潜水器直径是2.1米,大部分的空间都放仪器设备、氧气瓶什么的,坐3个人的话,腿伸不开,我们都是蜷在里面。我们有带食物和水,但只有在潜水器下潜和上浮的过程中才有时间吃。里面没有卫生间,上厕所就是自己解决了(笑)。在下潜之前,我和赵晟娅(另一名女潜航员学员)都买了一些专用的成人尿袋,在舱内,我们会准备一个帘子。男士比较方便,一个矿泉水瓶就搞定了。
见闻:热液喷出后会迅速降温
华商报:你第一次下潜深度是多少米?下去之后,看到海底是什么样的?
张奕:第一次下潜的深度是2999米。海底是漆黑一片,我们会把潜水器的灯打开,能看到前面六七米的距离。第一次下去,还是比较新奇,舱外的景色跟陆地上不一样,能看到一些生物,一些烟囱体周围的虾、蟹、鱼,还能看到喷着滚滚浓烟的烟囱口,就像火山爆发一样。
华商报:烟囱口的温度应该很高吧?
张奕:烟囱口的温度有三百七八十摄氏度的样子,但在深海里,热液喷出来之后就会迅速降温,我们的潜水器在烟囱口作业的时候,距离烟囱1米左右,表面温度大概是2摄氏度左右。
华商报:下潜那么深,潜水器会不会出现什么异响?
张奕:出现异响应该是在潜水器设计的最初阶段。这个潜水器从研制到海试到现在已经有10年了,各方面的性能已经很成熟了,但总体来说在水下作业时性能还是良好的。
工作:有时候会忙到后半夜
华商报:在海上几个月,最难过的是什么关?
张奕:其实海上的生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过。别人可能会想,那么长的时间哪里也去不了,其实我们在作业海区的时候特别忙,除了“蛟龙”号下潜的时候之外,我们在岸上的时候,都是做一些维护性的工作,我们有时候还会忙到后半夜。在海上的时间还是过得蛮快的,尤其是在有下潜任务的时候。
华商报:你们这次出去几个月,一直都是在海上吗?
张奕:我们这次出去三四个月,每个月都会在毛里求斯靠岸,补给一下。靠岸一次大概是三四天。
华商报:在海上的那段时间,遇到什么难忘的事吗?
张奕:1月16日至18日,我们要靠港毛里求斯的时候,海况比较恶劣,当时,浪高7米,海水灌到甲板上了。那几天船挺晃的,躺在床上,要用被子把自己“挤”住,要不然就会乱滚。
选拔:经历8天时间、4轮筛选
华商报:你是一个研究生,怎么会想到要当潜航员呢?
张奕:因为之前有两个潜航员就是从我们学校出去的,所以我们学校对这一块宣传还比较大。本身我是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对海洋这块接触比较多,也比较感兴趣。
华商报:我们国家对潜航员有什么要求?听说选拔严格程度堪比航天员?
张奕:除了对年龄、身高、体重、学历、专业等有严格要求外,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能力与特质的考核等六大方面100多项标准,有一项不达标即被淘汰。选拔过程,我们经历了8天的时间、4轮的筛选。两天一轮测试,一轮轮淘汰下来人越来越少,原来坐100多人的食堂,最后剩了10个人,我们又回去等了一个月的时间,经过政审之后,才确定了最后这6个人。
华商报:在选拔的过程中,你对哪项考核印象比较深刻?
张奕:在心理测试中,我们20多人一组,大屏幕会接连出现各种问题,考生通过答题器做出“是”“否”回答,每题回答时间最长11秒、最短3秒。一个半小时中做700道心理测试问答,为了能快速答题,我手持答题器的姿势几乎没变化过。答案的对错无关紧要,测试本身就是查看考生的抗压能力,因为潜航员工作的环境比较特殊。
比较难忘的还有幽闭测试,在不足三平方米的小黑屋内,每个人呆1小时,不能带任何东西,不能睡觉。
培训:心理素质培训收获最大
华商报:通过考核之后,你们都接受了哪些训练?哪些培训的收获比较大?
张奕:我们先是去“蛟龙”号研制单位中船重工学习“蛟龙”号的构造、电气、生命支持、机械等各方面知识。去年6月至8月,参与了“蛟龙”号科考任务,全程参与了潜水器的维护保养。出海归来后,我们6人到北京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接受了1个月的体能、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训练。心理素质培训的收获是最大的。培训老师就是培训航天员的老师,给我们讲了如何心理放松、如何释放压力、如何团队协作和默契等等。
华商报:听说你以前每天都要跑5公里?你还有什么爱好?
张奕:那是以前了,现在没时间跑了。我还喜欢游泳、唱歌、跳舞,不过没学过,只是爱好而已。
华商报:你最初的梦想是什么?你的同学毕业出来一般是做什么工作?
张奕:我最初也没想过当潜航员,只是想着毕业之后,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我的同学毕业之后,一般都是做船舶设计之类的。 华商报记者王黎莉
编辑:SN123